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折射的阅读危机
杂志文章正文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折射的阅读危机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张和风

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的结论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反映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不幸”跻身前10名。这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一出,有关“阅读危机”的争论“烽火重燃”。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改变人的一生,阅读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和国民阅读力的大小,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也正因如此,一份行业内看似不起眼的调查数据,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我们的阅读出了哪些问题?

首先来看一份数据: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日本次之,人均年读书52本;美国再次之,人均年读书50本。相对比较少的,法国人年均读书14本,韩国人年均读书11本,我国人年均读书仅4.5本。另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年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法国、以色列、日本和韩国。在这种读书氛围里,国人发出对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声音,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了。

我国阅读率的下降让人忧虑,而拒绝阅读经典的现象更让人尴尬。曾有报道说,通常情况下,出版一本严肃的社科类书籍,开印数能够上万就已经让人高兴了。在这个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宁可对着电视机一坐几个小时,看一些胡编乱造的肥皂剧,或打打闹闹的综艺节目,也不愿去亲近书本。

不可否认,人们对于读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浅阅读、体验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图片式阅读、浏览式阅读等已成为一种潮流。人们对于中外典籍尤其是一些经典图书的阅读,存在诸多偏见,致使“读书无用论”“读书实用论”“读不下去”等观点甚嚣尘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众的阅读审美取向,迎合乃至强化了读者的浮躁心理。毫不客气地说,此类歪风盛行,正是导致阅读“去经典化”、名著“读不下去”的罪魁祸首。如此“拈轻怕重”的阅读心理,正在消解着阅读的严肃意义,甚至有可能使其彻底沦为泛娱乐化的消遣。

全民不读书,已经变成一种社会常态,就连“最应该读书”的教育领域,也出现了阅读危机。许多教师都自嘲只需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全国小语名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曾在一次图书研究会上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中国教育报读到有关这方面的分析,我觉得还太客气,给我们的教育部门和老师们留了许多面子。说句不好听的,我们整个教师队伍基本是不读书的。肚子里没有书垫底,拿什么奉献给学生?”特级教师、杂文家王栋生认为,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连迎合“提高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

当阅读成为一种奢侈,就很难营造出阅读氛围。老师不读书,没有给学生做出榜样,从而造成学生也不读书,这个情况变得十分糟糕,也最值得警惕。因为对一生的生活品质而言,一个人早年的阅读经历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个极端功利的社会,不可能有对未来负责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民出现阅读危机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对于经典名著(以下简称经典),被调查者“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大量的诗词,认为妨碍了理解故事;再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外国人名过于冗长,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至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有人嫌其篇幅太长,甚至建议把它们当成“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由此,我们似有必要谈谈什么是经典。

所谓经典,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而且包含永恒的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经得起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与一般书籍比起来,经典的艺术成就更高,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经典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当从某一代人开始不读经典,而用网络“浅阅读”代替经典的“深阅读”,便有可能自绝文脉,形成一种民族文化断层和精神断层。

但也有人认为,对此完全不必“上纲上线”。众所周知,读者的阅读爱好、兴趣是有差异的,好比人吃饭,再好的菜肴也有人不喜欢吃。读书也一样,让每个人对所有经典都感兴趣,不光是喜不喜欢的问题,也有能不能读的问题。因为并不是任何经典都适合所有读者阅读,读者受教育程度、成长背景的不同,其阅读能力、欣赏水平、文学审美力等就会出现差异。比如《尤利西斯》这部小说,是英国现代小说中带有实验性、极具争议的作品,一些评论认为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另一些评论却觉得它“粗俗不堪入目”。该小说很艰涩,萧乾先生在剑桥研读《尤利西斯》后,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天书”二字。这样一部小说,或许并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生活节奏如此快的时代,让人们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几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先生在其译本序中开篇第一句话便提醒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如今这本书真的令人“读不下去”,译者的这一先见之明倒显得有些悲哀了。

其实,不管怎样的争论,都在指向“读什么”和“如何读”的问题。倡导读经典,但经典难读;倡导看通俗的书,但很多通俗的书没有思想深度。所以,最好的倡导就是培养兴趣,先从自己喜欢、能读的书读起。诗人邵燕祥在《从爱读爱写到多读多写》一文中是这么说的:“慢慢的,从爱读爱写到多读多写,读多了,写多了,就更爱读、写。自然也就懂得了一般文字跟文学语言的区别。”邵燕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从硬骨头啃起。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哪怕不够经典,但你觉得能读下去,坚持下去,你就能从点滴的积累中有所提升,谁说日后你就不能读经典呢?

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如何拯救我们的阅读?

阅读诚然是个人化的行为,但不可否认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个人阅读行为的影响。因此,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关注、倡导阅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目前,全国约有400多个城市举办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中央和地方各类组织、社会团体、网站等都开展过“‘我喜爱的好书’网上推荐100本优秀图书”“网上投票评选‘大众喜爱的30本图书’”“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向全国青少年推荐100种优秀图书”“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少儿报刊”等多种活动。

由此可见,国家在推广全民阅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但为何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呢?这还得回到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当前社会生存压力大,人们大多关注实用、有用的东西,而阅读所能产生的作用往往是长远的、不可见的,所以阅读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致力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有时间”进行阅读变得尤为重要。倘若一个社会群体每日都在为工作奔波,为生存挣扎,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要知道“阅读是一种奢侈”,谁说读书不需要时间,不需要动脑子?很难想象一个为了工作而忙活了一整天的人,晚上还有精力翻开《莎士比亚全集》细细品味!因此,阅读必须要有宽松适宜的氛围,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很难达到理想的阅读状态。

当然,政府可以为阅读提供良好的保障,像俄罗斯制定《民族阅读大纲》、美国着重完善读书法律体系、法国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本文还想着重谈谈如何引导儿童读书的问题。因为儿童一旦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将会受益终身,“阅读从娃娃抓起”的说法并没有错误。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小学生的阅读欲望更容易被激发。你读,我读,大家读。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如: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图书;组建阅读小组,长期开展阅读活动等。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等心理特点,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和《哈利·波特》系列等,都是明智的选择。很多图书具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包含着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对于这样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但这需要教师有眼光、有见识,因此,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宋代学者尤袤是这样评价读书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倘若有这样如饥似渴的读书态度,或许就不会有“死活读不下去”的感叹了。但我们也要明白,读书是需要土壤的,有好的读书土壤,才能让读书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因此,这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折射的阅读危机,应该引起重视。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