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师节,收礼吗?
杂志文章正文
教师节,收礼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当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来之际,该不该收礼,总是让许多教师“很纠结”,首先是不好拒绝,其次是怕自己“手软”,影响到日后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目前,很多地方已规定教师不得收礼,但现实却是“收效甚微”。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处理,其背后有哪些社会根源,我们不妨进行探讨。

周洪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由教师节送礼和收礼而引发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群体,亟需建立专业的伦理规范。随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由“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不收学生及家长的礼物”“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当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规范。

高 飞 时评人

有人主张下禁令,教师节不准给老师送礼。我觉得一禁了之也不合适。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遏制不正之风,禁止那些明显超出学生经济能力的礼品。不妨像某些国家那样,允许学生在节日里给老师送一定数额以下的礼品,譬如以20元为限,同时教师在适当时机以等额礼品回赠学生。如此把一定的限制与合理的引导结合起来,或许能开一代新风。

林 娜 小学教师

身为教师,因为收礼而丧失种种“自由”,甚至失去教学的激情和快乐,孰轻孰重,只有你自己去把握。话说回来,如果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你送与不送都一样,他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如果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你送与不送也一样,他的责任心如果因收礼才能激发出来,这样的老师,你放心把孩子交到他手里吗?

崔 鹏 人民日报记者

讲人情、论关系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这跟历史、文化等都有关系,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这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在社会转型期,免不了存在法治真空地带,把“关系”当作筹码交易,所以关键还是要倡导规则意识,加强法治建设,用严密的法律来弥补社会规则的漏洞。

杨祚栋 某中学校长

学校、老师要做好引导。可以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告知家长把孩子教育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与义务。当然,学校在这方面也要拿出具体的行动来,比如要求老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当然,必要的时候学校可以制订制度,明确告知家长不得送礼、老师不得收礼,减少乃至杜绝送礼行为的发生。

肖晓云 中学老师

作为老师,同时作为母亲,我能理解家长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家长当然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尤其是那些各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因此我要说,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同等的关爱,我的经验是,至少每周与每一名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告知家长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放心。

陶 亮 教育部门工作人员

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就是现在很多地方大班额的问题特别突出,导致老师教育起学生来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努力消除大班额等现象,让老师有能力关爱到每一个学生,减少家长在“老师照顾不到自己孩子”方面的焦虑,同时也能减少家长给老师送礼的现象。

何远山 社会学家

有的送礼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有的送礼是有求于老师,但事实上二者很难界定,大家其实都心照不宣。这里折射出几个问题:一是社会没有形成按规则办事的风气,二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老师的不信任,三是教育存在“开小灶”的误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禁止这么简单,而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时间去改变。

吴雪峰 学生家长、政府职员

作为家长,我想说的很简单,其实还是家长的观念问题。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通过正常的渠道与老师进行沟通。我想,只要是有责任心的老师,家长送不送礼,他都能尽心尽职教育好学生,而只有收礼后才对学生好的老师,其本身就不值得信赖。当然,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也很有必要。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