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状元”为何敢“要挟”北大?
杂志文章正文
“状元”为何敢“要挟”北大?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1        返回列表

□徐生坛

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讨价还价、向北大索要巨额奖学金的所谓“状元”。(7月23日《新京报》)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几乎所有饱受寒窗之苦的学生,都曾在内心深处做过自己的“北大梦”,只不过,其中的绝大多数人由于成绩、环境、机遇等各方面原因,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能够如愿以偿进入北大且能够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即便是“状元”,也应该知足了,不应该有其他方面的非分之想。然而,上面这则新闻却“颠覆”了人们的认识,有些“状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单纯,那般书呆子气,他们早已懂得利用自己的“状元”身份来生财、获利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状元”为何敢“要挟”北大?他们敢于向北大这样的“牛校”讨价还价的底气从何而来?

社会的宠惯、媒体的炒作等,使得“状元”身上带上了“光环”。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任何一名学子,哪怕你出身寒门,只要你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杀出重围并独占鳌头,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你身上:媒体会把你当作头条新闻的最好素材;母校会在第一时间打出“热烈祝贺我校×××同学摘得全省(市)文(理)科状元桂冠”的醒目条幅;父母及亲朋好友都会以你为荣,并到处宣扬你求学过程中的“光辉”事迹;而有些嗅觉灵敏的高校招生人员,更会在第一时间把电话打到你的家里,动员甚至利诱你报考他们学校……一夜之间,“状元”们的身上就平添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在光环的笼罩下,某些“状元”就有可能迷失自我,不知不觉地飘起来。

高校之间存在的某些不正当竞争,也导致了“状元”格外受宠。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的“状元争夺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在以分数作为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录取高分考生的人数无疑成为评价一所大学招生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争抢以“状元”为代表的优质生源,不仅关系到学校体面,还关系到生源、财源、业绩、政绩等诸多现实利益。“状元”们显然深知此理:所谓物以稀为贵,谁让你们把我当“尖”来“掐”呢?

当然,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与单一的招生考试选拔机制有关。应试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功利属性,“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机制,都几乎注定了“状元”“不红都难”这一“现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考体制下的分数崇拜,教育成为“指标主义”下的竞技教育,“状元”成为一些地区和学校的业绩。在这样浮躁的教育风气下,也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状元”敢于向高校讨价还价。

由此可见,某些“状元”向北大索要巨额奖学金绝不是偶然的,而这,无疑是教育的一大悲哀。这些寒窗苦读10多年且初有所成的学子,难道不懂得“状元”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要知道,能考取“状元”,不但包含着环境、机遇甚至运气等诸多因素,而且还包含着许多人(老师、父母)的汗水。这些“状元”不懂得感恩,不思考该如何回报社会等问题,反而把“状元”的身份当作敛财和向高校讨价还价的资本,我们的教育,究竟培养了怎样的学生啊?

这次,北大“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北大招办负责人语),让人看到了希望。但笔者还是不禁要问一句,北大凭借自身的优势拒绝了这些“状元”,那其他高校呢?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