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改革发展中“圆梦”——防城港市上思县民族中学实施教改纪实
杂志文章正文
在改革发展中“圆梦”——防城港市上思县民族中学实施教改纪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10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吴世永

2012年春节前夕,南国细雨蒙蒙。这几天,防城港市上思县民族中学的几位校领导与该县教育局的主要领导一起,顾不上冬日的严寒,带着他们的教改设想奔走在南宁等城市,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

上思县民族中学曾以“瑶族女生班”名声在外。近年来,该校的领导班子意识到,学校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立足改革,敢于创新,在改革与创新中求变。在向南宁市第二中学原副校长梁著荣先生征求意见时,上思县民族中学校长廖辉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决心改革,不怕困难,不怕阻力,学校要发展,改革是动力,出路在改革,请您多给我们指点和支持。”正是这样的决心和魄力,使得该校的教改论证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2年春节过后,在经过反复论证和精心策划后,该校决定正式启动实施两项改革“工程”:“解疑教学工程”和“三爱育人工程”,竖起了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为理念的教改旗帜。自此,该校走上了以教改促发展的“圆梦”之路。

迈出课改的步伐

上思县民族中学的相关领导和老师先后考察了国内多所著名的课改学校,例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南京的东庐中学等,他们认识到,这些学校的课改精神实质并无多大差别,而目前区内的“有效教育”“合作课堂”等课改,也都是围绕“自主、合作、探究”这个中心进行。因此,要想成功改革,关键是在充分借鉴这些教改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师和生源的实际情况,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解疑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下逐步建构起来的。该校主管科研和教改的副校长黄飞戈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自学提疑’‘探究析疑’和‘训练解疑’三个环节,其目的就是紧扣‘解疑’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敢于质疑、学会提疑、善于解疑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终身受用的基础。”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能不能适应?大家心存疑虑。该校的政治老师李海霞说:“刚开始接触‘解疑教学’时,我操作不熟,也不大适应。”更多老师的疑惑是:“学生不合作讨论,怎么办?”于是,便出现了“同学提不出疑,老师包办”“学生不参加小组讨论”等各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实施了系列举措予以解决。2012年元月,该校制定了《课堂解疑教学工程方案》,详细解读了“解疑教学”的要义、内容、流程以及该项工程的实施步骤等。紧接着,该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进行宣传,并组织学习、讨论,层层进行动员。

廖辉校长指出:“认识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观念转变,是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为了转变教师观念,该校邀请专家作报告,对各种疑虑和疑难进行专题解答,南宁市第二中学原副校长梁著荣就曾多次应邀到该校进行课改讲座。该校还选派学校科研领导到区内课改做得比较成熟的蒙山县学习取经,选派骨干教师到区内的横县、天等等地参观学习;请课改开展得比较好的江苏无锡钱桥中学的相关领导和老师到校交流经验。从2012年2月起,该校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包括《解疑教学专题讲解》《解疑教学与校本科研》《解疑教学与校本培训》《解疑教学与实践课例》《解疑教学与实践反思》《在解疑教学中提高执教能力》等多个主题。

通过学习和培训,老师们去掉了包袱,更新了观念,逐渐理解了“解疑教学”的精神实质,逐步掌握了“解疑教学”的操作技巧,提高了“解疑教学”的执教能力,对实施教改充满了信心。

廖辉校长说:“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是有限的,搞教改,要靠集体的力量,要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要进行备课改革,要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分享。”于是,该校科研处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培训,制定出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2012年4月以后,该校按照“方案”要求,在不同学科开展研究课、实践课、展示课、竞赛课等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互相听课和评课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该校课改教研组的老师认为,在课改实施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新课堂,必要时还应该提出具体要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在全校启动大会上,廖辉校长亲自对学生进行动员:“‘解疑课堂’将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舞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做课堂的主角,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张扬自己的激情和个性。”

在年级大会上,科研处主任陆吉强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服从班主任、班干在建设学习小组时的调配,让自己融入到所在的小集体中去,成为这个小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按‘解疑教学’的三个流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积极提出疑问,努力去探究,让自己达到尽可能高的学习高度。”

在各班级,班主任则做好让学生主动适应“解疑课堂”教学的思想工作,做好班级“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

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使得该校的“解疑教学工程”顺利铺开,从2012年3月起,“解疑课堂”在初一年级试行;9月,又在当年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试行。目前,试行年级已经涵盖了初一、初二。该校的课改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迈出了步伐。

初尝课改的甜头

2012年12月24日,上思县民族中学初一年级数学老师零雅含运用“解疑教学”模式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令前来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眼前一亮。相对于传统课堂,这节课有许多不同:教室里不再是单独一块大黑板,而是在四周墙壁上都挂着小黑板,每个学习小组一块;学生不再是秧田式排坐,而是分为若干小组,围桌而坐,每个小组都选有小组长,还有赖以自豪的组名,如“奇思妙想组”“天天向上组”等;教学过程,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单项式”。零老师先让学生以“解疑导学简案”为依据,由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讨论、提疑,并把自已的疑问写在各组的小黑板上。学生一下子便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什么叫做单项式”“什么是单项式的系数”“什么是单项式的次数”等。接着,老师组织学生就这些疑问逐个进行探究、析疑、解答,整个课堂按照“自学提疑—探究析疑—训练解疑”三个教学环节进行。

这样的“解疑课堂”,由过去的“教堂”变成了“学堂”,老师讲得少(主要是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性高(可以自由讨论、自主提疑)。老师由过去的“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探疑”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这样的“解疑课堂”,令前来听课的老师感到有些“惊奇”,但该校的老师却“习以为常”了。目前,该校初一、初二年级近20个班,都采用了“解疑教学”模式。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该校的“解疑教学”模式已逐渐成型。2012年12月,该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解疑教学”竞赛课,初赛阶段分教研组进行,最后选出12名教师进行决赛。这12名优秀教师齐“上阵”,虽然上课风格各异,但都按照“解疑”模式进行。上思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的相关领导在观摩了这些赛课后评议说:“民族中学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己经初步成形了。”从2013年4月起,该校还对教师的“解疑教学”逐个进行了“达标评估”,以此督促教师查找不足,不断提升运用新教学法的能力。

该校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由陌生到熟悉,运用起来渐渐得心应手。英语老师曹东媚说:“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疑问,这就让学生分享到了成功的快乐。”物理老师陆俊光说:“我教《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时,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发挥了学生合作小组的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积极的反馈,初二年级学生黄兰乔在一篇题为《我喜欢提疑》的文章中说:“以往的课堂,枯燥无味,没有半点生趣,同学听不下去,只好搞小动作解闷,有的干脆睡大觉。现在老师让我们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简直能编一小本《十万个为什么》了。说真的,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我喜欢提疑。”现在,很多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直接向老师提出:“老师,我还没有提疑呢!”正如很多一线教师所反馈的那样:只要学生积极配合,上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初尝课改的甜头后,上思县民族中学决定把“解疑教学”模式进一步延伸。廖辉校长告诉记者:“预计2013年9月份后,全校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都将采用‘解疑教学’模式。”

谱写“三爱”新篇章

上思县民族中学在酝酿课堂改革的同时还意识到,既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改革德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正是廖辉校长所指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要义所在。于是,该校另一项“三爱育人工程”几乎与构建“解疑课堂”同时启动。

如今走进上思县民族中学,可以看到大操场边上立着几块醒目的宣传板,上面写着该校的德育“格言”“十要十不要”:“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不要讲有损于国格的话”;“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不要看不起家乡与亲人”;“讲话要文明得体,不要尖酸刻薄,出口伤人”……

这些内容具体、针对性很强的文字,概述了“三爱育人工程”的主要内容。所谓“三爱”,即“爱国、爱家、爱自己”。廖辉校长诠释说:“爱国,是主旋律,是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大前提;爱家,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有志于家乡未来建设等;爱自己,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存之道。”

为了确保“三爱育人工程”取得实效,该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大力营造德育氛围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校把“‘三爱’是人生的必修课”“每个同学都要有一颗爱心”等固定标语设立在校园道路两旁;各种充满“三爱”内容的墙报、板报等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走进各班教室,可以看到墙上的“学习园地”里都粘贴了很多有关“三爱”的小文章、小图画。例如初二(7)班教室里,就粘贴有“有爱我们风雨同舟”“让爱住我家”等标语。在该校编印的校报《民中简讯》上,随时可以看到有关“三爱”的文章,例如黄飞戈副校长的《“传道”传“爱心”,“授业”教“解疑”》,政教处主任罗水英的《让学生从心灵上树起“三爱”的丰碑》等。此外,廖辉校长还就“三爱”作过多次发言和讲话,学校的教改顾问梁著荣老师也对初三学生作了《读书与“三爱”》专题讲座。

2012年9月13日下午,初二(7)班开了一个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该主题班会通过学生回忆、老师讲述、问卷调查、签责任状等形式,共叙爱家和孝敬父母的话题,讲到动人之处时,班主任梁江初老师流下了眼泪,不少学生也感动得流泪了。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三爱”热情也是该校实施“三爱育人工程”的重要举措。“三爱育人工程”启动后,初二(5)班召开了“爱国,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初一(9)班召开了“清洁校园,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初三(6)班召开了“2013直面中考,你准备好了吗”主题班会,初三(8)班召开了“感恩父母,物质和精神哪个更重要”主题班会,该班班主任李肸超还就此专门撰写了文章《我是这样开感恩主题班会的》,介绍她召开主题班会的做法和经验。

在实施“三爱育人工程”的过程中,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是该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2012年底,该校组织人员专门编写了一本名为《“三爱”育人233精读》的小册子,收录了爱国诗词、育人古训、修身名言、上思本土诗词等文化精华,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校本教材。该校要求各班就此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每周精读爱国诗词2首、育人古训3条、修身名言3句,故名为“233精读”。如今,每当早读、晚读或班会时,各班教室里都会传出精读爱国诗词和修身名言、古训的朗朗读书声,“爱国、爱家、爱自已”的思想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

对于实施“三爱育人工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该校“瑶族女生班”学生的成长引人关注。该校现有3个“瑶族女生班”,共160多人。这些学生大多生在瑶山,出身贫寒,带着点迷茫和朴素来到学校。一开始,老师们有些担心她们是否能适应城镇学校的生活。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学校“三爱育人”春风的熏陶下,这些瑶族女生心中没有“雾霾”,只有“阳光”,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该校教务处主任陆雄光曾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了她们的表现:“课堂上,她们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讨论解疑,学习进步很快……操场上,她们班级队形整齐,动作划一,口号响亮,得到的称赞最多……舞台上,她们的瑶族服饰艳丽,舞姿优美,博得阵阵喝彩……”

如今的上思县民族中学,已经在两项改革“工程”的强力带动下,展现出新的姿态。2012年中考,该校考上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突破了300人大关,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面对成绩,该校的领导班子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廖辉校长说:“作为校长,我最想要的,是全校所有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体现在成绩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孩子们生命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全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思县民族中学的全体师生必将再接再厉,在教改的浪潮中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他们的“教育梦”。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