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徐瑛:一路行走,一路付出
杂志文章正文
徐瑛:一路行走,一路付出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在整整一生里都无法捉摸的幸福是什么/在不断刺探我那原来已成定局的命运是什么/在不断呼唤我那原来已经放弃的追寻是什么啊/透过那忽明忽暗的思绪在日与夜的交界处埋伏……”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不是专职作家也非诗人,而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她叫徐瑛。

徐瑛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如今正在攻读研究生,选择的是近代文学方向。徐瑛的“师傅”、小语名师庄杏珍这样评价她:“你的整体素养适合往专业发展,你的悟性和对文字的敏感适合做语文教学,你的课真实淳朴,有感染力。”江苏省教研员李亮评价徐瑛:“徐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示出的气质、风度、素养,尤其是与学生间那种亲切自然,特别舒服的对话,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瑛认为,构筑一种理想的课堂,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也是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真正将学生视做课堂主体的体现。

徐瑛的课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她认为“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在设计《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的教案时,她提出了4个教学目标:生字记忆、词语理解、写字指导、整体感知。这4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既是课堂教学流程的总体思路,又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规则”。该课例在全国第四届苏教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与其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分不开。徐瑛在课例的总结中写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课文这个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

徐瑛在教学中重视朗读,她认为这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她说:“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对文本有了自我感悟的综合体现。”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徐瑛认为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感情丰盈,是一篇适宜进行朗读实践的好文章。于是在该课的教学中,她设计了4个环节进行朗读练习:一是在学生理解了“夜幕降临”这个词语的基础上,定好朗读基调,完成第一小节的诵读;二是设计生活化的问候情景,让学生进行对话式的朗读实践;三是抓住“染红”“照亮”等关键词进行朗读;四是在全文最后一段,采用教师引读、学生跟读的方法师生共读。经过这样一番朗读品味之后,学生不但读出了小露珠的外在美,还领悟了“喜欢他的美,更喜欢他为大家作出的贡献”的内在美,情感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

徐瑛的课堂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她说:“没有思维和情感的语文课必然是失败的。”综观徐瑛的课堂,可以发现她在“锻炼学生思维”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时,她让学生围绕蜡烛的熄灭与重燃,思考整篇文章是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而体现人物性格的;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她通过“品语言、想画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执教《水》一课时,她让学生提炼出“缺、取、盼、用”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了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含义。当然,这样的锻炼,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徐瑛的语文课,力求做到“在课文的语境中进行充满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徐瑛主张“慎用多媒体”,她认为教学中过分追求使用多媒体,反而会舍本逐末,弱化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她只把使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她说:“多媒体应该是在需要的地方使用,成为解决难点、重点问题的工具。”这也是她课堂教学“重实质、轻形式”理念的重要体现。

“阅读是心灵的安宁剂”

徐瑛说:“既然选择了做教师,何不换个心情,好好地演绎教师8小时以外的精彩呢?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生活也就有了核心,幸福充盈的感觉亦会常伴左右。”为此,她寻找到了两条诗意的途径:阅读和旅游。她认为,阅读是心灵的“安宁剂”,只有阅读才能让人产生精美的心境,才能提升灵魂的清澈度,作为教师,本身就是从事着用灵魂感染灵魂的事业,就更需要用阅读来净化和提升自己。

徐瑛善于营造读书氛围,尤其喜欢挑灯夜读。她在一篇随笔中写道:“‘若要自家求安稳,一壶浊酒一盏灯’。深夜独坐,孤灯下,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此情此境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她醉心于这样的情境。

徐瑛写文章时总会引用许多名家的话语,这种引用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的自然流露,这来自于她阅读时对作家与文本的深刻领悟。她总能从一次次阅读中“参悟人生之本,点亮明慧之灯”:读鲁迅,感悟鲁迅“对抗生命中的虚无”;读周国平,明白“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寻求生活的真实存在”;读李清照,感慨“恨不与其同时生”;读萧红,悟出“敢于面对自己的灵魂是最令人动容的生命”;读林清玄,“学会去挖掘生活中的情意”……

一个把书读得通透的人,总能把感悟转化为实践。徐瑛把自己阅读的体会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倡导老、中、青互帮互助,改变学校里年轻教师对老教师的偏见;尊重教师心里的想法,及时沟通,及时鼓励,纠正教师“挑班”教学的错误倾向;带领教师开展“快乐阅读”,创立“乙未亭”书吧,引领教师追求过一种幸福的精神生活;给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聘请资深的教学专家到学校坐堂问诊,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她还和学生一起,读林清玄,品周国平,说《伊索寓言》,评点《读者》上的卷首语……

一次次从阅读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徐瑛对自己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她说:“我是小学教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也许我很渺小很平凡,然而我十分自尊自觉,甚至对自己的教师职业有几分敬畏。因为我相信,一个能做出好鞋的鞋匠,比一个误人的庸医和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学者更让人尊敬。”

现在的徐瑛,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好“鞋匠”。

当然,旅游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阅读,正如徐瑛自己所说:“旅行,对于我也是另一种阅读,阅读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阅读难以释怀的人文古今。”每次旅游回来,她总是迫不及待地与学生分享旅行之乐,认真设计幻灯片,配上精美的语言,有时还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抢答,答对的可以得到她旅行时买的小纪念品,学生的积极和快乐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老师,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陪着学生一起成长”

徐瑛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有着令人称赞的教育智慧,被同行称为“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她深受学生爱戴,过生日的时候,学生会偷偷给她准备生日礼物。她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她说:“多么希望,能够永远这样轻松地和孩子相处,少一些教育之外的干扰,静静地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徐瑛不会放弃别人眼里的“差生”和“怪生”。她有一个学生叫如君,因为性格怪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已经转了好几所学校,最后来到了徐瑛的班里。徐瑛经过细心观察后发现,如君并不是别人眼里的“怪生”,而是因为家庭原因,变得特别敏感和任性,但同时又很聪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还能“一心两用”。徐瑛特别宽容如君的“我行我素”,课堂上给她一些小特权,可以不专注听课,可以看课外书,但不能影响别人。为了改变她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的坏毛病,徐瑛尝试了公开批评的方法,希望如君能够警醒,但如君并不买账,直到徐瑛不经意间把孩子妈妈“搬”出来:“你再这样,我告诉你妈妈去!”

“我求求你,老师,不要告诉我妈妈,我会改,我一定改!”如君的哀求让徐瑛“眼前一亮”,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继续以“告诉妈妈”来“刺激”如君,直到这个孩子终于喊道:“我要转学!”徐瑛知道,此时的如君已经到了最无助的边沿,于是她抓住时机,把如君单独留下谈话。徐瑛放低声调,从如君的转学说起,说到“老师的好心收留”,说到“妈妈的不容易”,还表扬了她课外知识丰富,字也写得漂亮。这时的如君已经安静了下来,徐瑛最后说:“老师愿意与你做朋友,你愿意听朋友的劝告吗?”如君点点头,表示以后会改正缺点。从此,这个孩子真的不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了。

徐瑛后来依旧关注如君,邀请她一起做广播节目,春游时让她坐在身边,还与她谈论中国传统文化,谈民族乐器、茶文化……这个小姑娘,已经变得那样温和了,并且语文学习成绩优异,有多篇作文发表在《城市商报》《姑苏晚报》上。

徐瑛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细细读来都是可爱而有意思的。静心想来,孩子的出格、后进并不是他们的错,难道他们愿意这样吗?”所以要“运用智慧,走进孩子的心灵,去了解他们,去表扬他们,最终收获一份单纯而真实的快乐”。她称,这是从事其他职业不可能有的收获和享受。

徐瑛主张营造生活化的育人环境,与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交流和沟通。她善于捕捉生活化的交谈内容,认真选择生活化的交谈地点,精心设计生活化的交流方式。她会适时表扬学生“今天你的衣服真合身”,会“假装”午餐后散步时遇上学生,进而与学生一起交流谈心,会与学生写信交流,还会把生活化的话语写进评语里:“如果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你高举的小手,该多好!如果能经常看到你盈盈的笑容,该多好!”

徐瑛说:“学生的亲师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拥有渴望教师的关注及渴望与之交流的愿望。”徐瑛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一位“渴望与之交流”的好老师。

目前,徐瑛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但她铭记庄杏珍老师“希望你始终不要丢了专业发展”的教诲,铭记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亚中寄予的“一个有心研究文学的校长,能够在校园里带动学生、教师爱上阅读,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在校园里播撒下种子”的厚望。而她也一直坚持带班上课,从来没有放下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徐瑛就这么坚定地走着,一路行走,一路付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被称为“大学中的小学老师”的陈国安先生评价说:“徐瑛有成为名师的前景(潜质)。”其实,徐瑛并不在乎成名不成名,她说:“安静下来,过自己的日子,不受干扰和诱惑,坚定走自己选择的路也许才是正途。”她一直沿着这条“正途”,做“对得起自己良心,对得起孩子一生发展的好老师”。

人物小档案:徐瑛,江苏省苏州市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现任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长;2009年参加“园区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同年参加苏州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2013年凭借《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夺取“全国第四届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多次为“国培计划”班作讲座和上示范课;所撰写的论文曾分别荣获“中国教育学会”“江苏教育学会”一等奖;有20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主编有《骨架作文》系列丛书(3—4年级);多篇教育随笔在《中国教师报》《姑苏晚报》等报刊上发表。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