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说题”例说
杂志文章正文
“说题”例说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93        返回列表

编者按:2012年10月,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行了首届初中数学说题比赛活动。本次活动要求以现行教材中的一道例(习)题为题,从题目背景、意思、解法、变化、教法与学法、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说题,形式新颖,意义深远,教师参与面广,反响强烈。但是,从比赛的情况看,广大一线教师对说题依然存在模糊认识,而这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我们教师在日常例(习)题教学中时对例(习)题本身的认识模糊。为此我们特约该所数学教研员农学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阐释。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农学宁

例(习)题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例(习)题教学时,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反思解题过程、拓展习题的内容与形式等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完整化、具体化,进而形成完善、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了加强教师对例(习)题教学的研究,我们决定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使说题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集体教研方式。

一、为什么要做“说题”研究

我们在一线调研时发现,目前各校例(习)题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轻视教材例题,盲目选题;教法单一,缺乏创新;就题讲题,外加“题海战术”;欠缺做题后的深刻反思;不考虑学生实际,偏重解题技巧和解题模式的归纳。一位资深研究员曾感慨地说:“许多老师讲完例1,便是‘下面开始讲例2’,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讲例1和例2。”话虽简短,却深刻揭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例(习)题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为了促进和优化教师对例(习)题教学的研究,说题教研迫切需要提上教研日程。我们设想,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引导教师向同行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解题经验和理论依据,强化教师对数学问题、教法学法的深入研究,营造更为务实的教研风气,促使教师探求新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例(习)题教学模式。

二、“说题”的内容

“说题”,简言之就是“说”数学题,即教师在例(习)题教学中能够说清楚该题的出处和解题路径,主要从题目的背景、解法及其对思维培养方面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去分析、说明。

课本中的例题多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示范性,蕴含一种数学思想,示范一种解题方法,甚至包含丰富的数学背景知识。教师对教材例(习)题编写意图的理解,直接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因此,如何充分挖掘这些例(习)题的潜在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我们以教材中的一道例(习)题为题,要求教师主要从题目的背景、意思、解法、变化、教法与学法、反思等几个环节去展开“说题”。从表面上看,教师“说”的是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但从本质上说,这些内容却反映了教师自身的学科理论功底、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数学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学教学的理念前瞻性。

三、怎样“说题”

(一)“说”题目的背景

1.题材背景。该题目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6.1.3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第3课时的例3。

2.知识背景。该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有:①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步骤;②二次函数y=ax2,y=ax2+k,y=a(x-h)2的图象、性质以及图象间的相互关系。

3.方法背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大胆猜想后画图验证,从函数对应值表、图象、解析式中观察抛物线的平移规律。

4.思想背景。数形结合思想、平移变换思想、化归思想、坐标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赵老师的以上分析,是比较到位、透彻的。“说”题目背景的目的,就是要教师们明确以下问题:教材设置该道例(习)题的目的和意义、该例(习)题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该例(习)题与其他例题之间的关系、该例(习)题与习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处于不同地位的例(习)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对例(习)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就题论题,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不致偏离目标,出现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的情况。

(二)“说”学情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说”学情,就是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起点、认知障碍以及教师的应对策略等方面,去逐一阐释。我们还是以上面的例题为例,看看赵老师如何来“说”学情。

1.学生特点。本题的学习主体是毕业班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已有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占据一定的优势,并具备了从一定问题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2.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习困难。当知识点一个一个呈现时,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将知识点综合到一起,以题目的形式呈现,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难以归纳、概括出一般规律了。

3.教学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知识,能够从图象上认识函数的性质。本题的教学可以从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赵老师对学情的分析,反映出他的以下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地理解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策略,以使后续的教学过程能够真正讲到点子上,避开无关的问题,确保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可能会遭遇的思维障碍,并努力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去把握学生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活动,做到精讲精练、教学相长。了解学情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的度,优化教学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进程中,少一点害怕和逃避,多一点自信和勇气。在这个环节,希望老师们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方面有着怎样怎样的问题;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这才是教师的天职。

(三)“说”题目的意思

“说”题目的意思,就是运用数学语言说清题目所给出的信息:题目属于哪一种类型,是否熟悉,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有哪些,待求结论是什么,等等。特别要说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说明难点所在的位置、程度和成因。我们以南宁市明秀学校孙皝愻老师执教的七年级上册第104页探究3“电话计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原题如下:

下表中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

考虑下列问题:

(1)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 min(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针对这道题目,孙老师如此去“说”题目的意思:

1.题目的条件

直接条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月使用费、主叫限定时间、主叫超时费的单价。注意“被叫免费”。

隐含条件:月使用费包含了主叫限定时间的通话费。

待解决的问题:①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两种方式如何计费;②根据列表发现省钱的计费方式。

2.题目的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条件获取信息,建立电话计费的方程模型。

难点:①如何划分主叫时间的范围;②比较两种方式的计费。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引导学生解题之前,孙老师对题目的条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说清了此题的重点、难点。教师只有“心中有题”,才能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做到有的放矢,使用适切的教学和解题策略,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解题有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对题目的条件特别是对隐含条件分析得不够充分,容易导致学生理解问题出现偏差,不能抓住要点。

(四)“说”题目的解法

“说”题目的解法,就是说题目的解题步骤和结论。我们要求教师在“说”题目的解法时,必须分析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解题策略,总结出一般规律;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还应说明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推广。我们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张杏华老师执教九年级上册第47页探究3的说题为例。

该题原题如下:

如图22.3.1,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长方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张老师这样“说”题目的解法:

解法一:设正中央的长方形两边分别为9xcm,7xcm,可得方程

(注:张老师还具体分析了以上四种解法的思路及思路来源,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规律总结,因篇幅所限,我们不再详解。)

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激活并呈现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得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此题的解法多样,而课本给出的恰恰是比较复杂的一种,且其设元用到的数量关系也不是例题直接给出的。为什么课本会选择这样的解题方法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认真地思考。我想,这里边有两个原因: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二是此法的答案出现的是两个正解,可以引起学生对解的取舍的关注。

张老师对题目的解法除了有一题多解的分析,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课本会选择比较复杂的解题方法呢?”这说明,张老师在对比该题的不同解法时,进一步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以往老师们关注解题法中的一题多解,只是停留在技巧的运用层面,而往往忽视了不同方法的优选,特别是教材方法的选编意图。

(五)“说”题目的变化

“说”题目的变化,就是从条件或者结论出发,或利用类比思想进行延伸,“说”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变式、推广、拓展等。我们还是用上面的设计书封的例题为例,看看张老师如何来“说”题目的变化。

变式一:数量关系改变

要为一幅长29cm,宽22cm的照片配一个镜框,要求镜框的四条边宽度相等,且镜框所占面积为照片面积的四分之一,镜框边的宽度应是多少厘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新人教版九上习题22.3综合运用)

相同点:图形相同,等量关系相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点:原题已知大长方形的长与宽,此题知道的是小长方形的长与宽;此题的边衬全部等宽。

变式二:图形改变

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cm,长30cm的图案,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3:2,如果要使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彩条的宽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新人教版九上习题22.3拓广探索)

相同点:数量条件相同,等量关系相同。

不同点:图形不同。

两个变式与原题相同,都是通过两个矩形的面积关系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①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面积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②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的理解与分析。

数学变式训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方法,通常是在数学例(习)题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或问题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作出一定的变化,使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内容发生改变,而本质特征不变,意在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但需要提请教师注意的是,变式不是变相的“题海战术”。对例(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和拓展是例(习)题教学的必经过程,但过多偏离例题的目的和作用的变式训练,必将滑向“应试”的泥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中例(习)题设置的初衷。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对变式问题的选择是有明确目的的,两个变式题都源于教材,她将题目中的数量、图形进行适当变化,与原题保持紧密关联,可见她对教材有着整体的把握,既使学生及时巩固了刚刚习得的知识与方法,又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及时的延展训练。

(六)“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与学法,即简明扼要地说明如何进行题目的教学的方法。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黄芳老师执教八年级上册(旧版教材)第124页“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例1为例。原题如下:

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米/秒?

教师“说”教法与学法如下: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小组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1.学生审题,独立思考完成。

2.引导学生用函数观点分析问题。

3.自主探究用函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4.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

因为该题的难度不大,黄老师基于学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从适合角度去分析问题、自主探究,然后展开讨论。我们在平时的例(习)题教学中,常常看到单一的讲授式,教师在出示例(习)题后便沿着自己的思路,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地分析,直至讲出解题的结果。这样的讲授式,看似流畅,但学生听得乏味,往往是“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这就反映出,我们的老师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法单一、照本宣科、讲解刻板,缺乏变通与创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例题简单时,老师将解题过程直接板书出来,让学生自己看解题过程,或者逐字逐句念给学生听;例题有一定难度时,老师把自己的解题方法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学生缺乏思考,逐渐便养成了“你讲我听”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遇到类似问题只能勉强应付,条件稍有变化便难以作出独立的决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引导方法上多下些功夫,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七)“说”反思

反思的内容很多,比如: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反思有无其他解法,反思结论或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否迁移,等等。还是以书封的设计一题为例,我们看看江南区江西中学的苏江华老师是怎样“说”反思的。

1.审题是基础。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题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2.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体验方程思想。等量关系一般是题目中的某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综合。

3.要根据具体问题,直接或间接地设未知数。未知数的假设直接影响到列方程与解方程的难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题涉及的数量关系很多,在此我们主要应讨论利用面积间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题。其实在学生学习了相似的性质后,还可以利用相似比来列方程解题。

说题反思属教学之前的“预设反思”,其特点是根据特定的理论假说和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教学作出缜密的计划与安排。当问题得到解决,却不能就此止步:如何将抽象、枯燥的数学解题过程与思路通过老师的精心提炼,把精髓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使学生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拥有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些都是教师在例(习)题教学中应当及时总结与归纳的内容。

我们数学老师都知道,数学学科其实并不枯燥乏味,数学中蕴含着简洁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数学问题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如果我们在进行例(习)题教学时插入这些美学和文化的元素,必定有助于学生从枯燥的习题训练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对“说题”进行深入研究,把它上升到日常教研的层面,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我们有信心勇于进取,不断探索,并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研,引领我们的老师切实提高例(习)题教学的水平,为学生减负尽到自己的责任。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