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边陲苗寨里的坚守——记“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农学
杂志文章正文
边陲苗寨里的坚守——记“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农学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陆宾 通讯员 农永光

在中越边境线广西段最西端的百埃山中,有一个人从1974 年至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育工作岗位, 坚守了39年,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的神圣使命。他就是2009年被评为“八桂优秀乡村教师”、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以下简称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教师农学。

39年在百埃山里的“游耕”

1955 年1 月,农学出生在那坡县坡同村规合屯,那是一个贫苦的地方。但他不甘于现状, 乘着计划经济时代免费教育的东风,在下华公社中学读完了高中,成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毕业后被分配到水弄苗族小学(以下简称水弄小学,是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的前身)任教。虽然当时的待遇不高,但是他依然兴奋不已。

农学刚被分配到水弄小学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上世纪50年代设立的学校,其实只是一间30平米左右的茅草房。房子破败,屋顶的茅草已经腐烂,四周的篱笆也破出几个大窟窿, 地板被雨水冲出了坑洼, 课桌椅是用粗糙的木板胡乱钉成的, 手一碰都会吱呀作响……面对这种境况,农学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动员苗胞们和自己一起把茅草房翻新, 新茅草房被隔成了一大一小两间,大的是教室,小的是农学的卧室兼厨房。

水弄小学的服务区域是水弄一队、水弄二队、百埃、红埃、后卡、水头、百松等9个苗寨, 但在农学初当教师的那个学期开学时,他发现到校的学生特别少,于是他就开始像“抓壮丁”一样到各家去“抓”学生。对于农学的动员,有些群众不理解,在那里,孩子很小就要学会生存的本领, 跟着大人围山打猎,“课本能打死一头野猪吗? ”有些群众甚至这样问。道理讲不明白, 农学只好牵牛似的把学生拉到学校。而且,当时的水弄苗族还有游耕的习俗,很少安居在寨子里,因此,农学动员学生入学, 不是进村入户就能解决的,很多时候要钻进深山老林。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 农学硬是一个都不少地找回了学生, 让他们坐在教室里接受文化教育。这种“抓壮丁”式的控辍保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创办为止。在农学的努力下,水弄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起初只有一到三年级,后来还有了六年级。

但初到苗乡,当地都讲苗语,而农学是壮族人,根本无法与学生正常交流,更别提讲课了。经过多番尝试, 他自创了“双语”教学,上课时他用普通话教学,然后让会讲汉语的学生翻译。他还花了一个多学期的时间学习苗语。如今,他已经可以流利地用苗语与人交谈了。

水弄屯偏僻、闭塞、落后、贫困的现状,让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在当地学校工作的教师,纷纷想方设法调出去,外地的教师更不愿到这里工作。农学也萌生过调离水弄小学的想法, 但是上级领导的话使他打消了念头:“你虽然是壮族人,但会说一口流利的苗语,所以,没有谁比你更合适留在这里了! ” 农学留下了,并且一留就是39 年,当地的那布村水弄屯小学、坡同村那单屯小学、那布村洞洒小学、那布村规丰屯小学、那孟村各解屯小学、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每一所学校都留下了他辛勤“耕作”的身影。

在“不平静”中守护“平静”

1974 年,农学被分配到水弄小学当教师,那年境外推行净化边境政策,双边关系日趋恶化。1976 年3 月26 日,对方5 名武装人员凶神恶煞般闯入水弄小学大搞破坏,门窗、课桌椅被砸坏不少。看到这种情况, 农学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制止对方的行为。但对方蛮不讲理,动手打了农学一拳,并把他推出门外,强迫他把操场旗杆上的国旗降下。农学一口回绝了,还号召全校学生保卫国旗,附近群众闻讯也赶来支援, 对方的企图最终无法得逞。对方5名武装人员走后,农学立即把这件事向广西边防军汇报,不久,边防军专门给学校安装了一部电话, 方便学校随时通报情况。

农学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也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直到今天,农学的“英雄事迹”还在当地流传,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他是整个那坡县第一个用得起专线电话的平头百姓。

边境情况非常复杂, 经常发生一些骚扰事件。2013年6月18日深夜,正当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的师生们熟睡的时候,3 名境外青年趁黑悄悄爬过围墙窜入该校,摸进了一个女生宿舍,意图对女学生施行不轨。有2 名女生刚好被惊醒,当即跑出宿舍并死死反拉宿舍门, 把其中一名境外青年关在室内, 同时朝教师宿舍大喊“救命”。农学听到呼救声后,立马翻身而起,并叫醒另外2位教师,迅速赶到女生宿舍。农学带头冲入室内,把那名境外青年死死摁倒在地,很快将其制服,并扭送派出所。

农学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境线上的学校教育, 最好的教学质量不是高的及格率、优秀率,而是确保入学率必须达到100%。要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除了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之外, 农学还要随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从各方面关心照顾特少数民族学生。农学每年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学生,给他们买文具、衣物等。陶文生、陶志明两名学生,学习一直很好,但因家庭困难曾多次辍学,在农学的多次帮助下,他们最终完成了小学学业并考上初中。

多年来, 农学以微薄之力帮助了许多学生,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2010 年9 月,在百色市教师节表彰大会上, 农学作为代表作了主题发言,他激动地说:“在30 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把‘认真负责’作为我的座右铭, 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搞好边境民族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有个苗族学生对农学说了这样一句话:“农老师, 是您让我们看到了山外面的精彩世界。”

苗乡两代人的老师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基”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百埃山中,学校里往往是,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进行“老学生”的扫盲教育。动员苗胞的孩子入学让农学几乎跑断了腿, 说服“老学生”前来摘文盲的“帽子”也使他累得喘不过气。在那个“交通全部靠走,通讯全部靠吼”的地方,农学靠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韧劲,成功把苗族青、老年同胞拉进了课堂。每当夜幕降临,农学便站在校门外,叉着腰,用苗语拖长声音吼:“上课喽! ”不久,苗族青壮年们便提着煤油灯往教室赶,教室里霎时书声琅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学就是这样同时给苗乡两代人传授知识。如今,百埃山中的苗胞有许多是农学的学生, 有些学生的年纪甚至比他的还大。

1998 年,国家在百埃山实施异地安置政策, 山里几个自然屯里的苗胞从山上迁到山脚, 居住在政府无偿建造的砖房里,学校也随之搬迁下来。2008 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作出批示, 要求切实改善水弄苗族同胞的生活, 苗胞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9 年,当地政府决定把水弄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并改名为“百省乡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对苗族子女实行“四包”政策,即包吃(每餐都能吃饱,一周之内轮换着吃猪鸡鸭鱼等肉食)、包住(住在宽敞明亮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里, 床架都是铁制的)、包学习费用、包穿盖(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都是政府无偿提供的)。

2009 年4 月7 日,投入几百万元的水弄特少数民族小学正式揭牌, 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四合院式的校园里有高大的教学楼、宿舍楼和综合楼,教学楼前是水泥球场。这一天,已经是校长的农学穿着整洁笔挺的衣服,满脸都挂着笑容,他做梦也没有想到30 多年前的茅草房,如今变成了楼房,而且还有了球场、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 不但教科书和学习用具免费了,学生的一日三餐也是免费的。

他颇为感慨地说:“这一回, 我的兵再也没有哪个会逃跑了! ”久在边境,农学喜欢把学生叫作“兵”。

在苗寨里坚守多年, 农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也获得了“八桂优秀乡村教师”“百色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那坡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如今,58 岁的农学依然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诚,继续坚守在边关苗寨这片土地上,为渴望知识的边关苗寨子女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