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民族教育放光彩——桂林市回民小学建设民族特色学校侧记
杂志文章正文
民族教育放光彩——桂林市回民小学建设民族特色学校侧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24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陆宾 通讯员 李利华

在桂林市回民小学(以下简称回民小学)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民族的气息: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民族文化长廊,集中介绍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族建筑、饮食文化、民族节日等知识; 民族摄影作品展、民族剪纸作品展、民族绘画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 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美术室设立的民族陶艺作品展柜以及操场活动区内介绍“广西十二个民族”的文化墙,以立体的方式丰富了该校的民族文化内涵……创办于1940 年的回民小学,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发展壮大, 从办学初只有20 多名回族学生,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汉、壮、回、苗、瑶、侗、京、维吾尔、彝、毛南、蒙古等12 个民族的1 155名学生。

回民小学立足民族性,以“传民族文化,扬民族精神,创民族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扎实推进学校的健康、和谐、特色发展,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民族特色的学校”为目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将学校建成了一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校。

关爱少数民族学生

回民小学六年级学生阿布杜外力是一名维吾尔族学生,2009 年从新疆巴楚县随父母来到桂林市入读回民小学。阿布杜外力告诉记者,当时他不会说汉语,听不懂老师讲的课, 老师为了帮他克服“语言关”想尽了办法,有时教他说一句话要练习好几遍, 实在弄不懂时师生就用纸进行书面交流。如今的阿布杜外力,不仅能听懂老师讲的课, 而且能自由地跟老师、同学们交流,还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成长为一名主力队员。

回民小学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 近年主动接收像阿布杜外力这样的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有30 多名。为此,建立一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关爱机制, 让少数民族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 成为该校一项独特的重点工作。该校坚持减免少数民族学生的课本费, 多方争取社会力量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的资助。近年来,该校已得到桂林市民委、象山区民宗局、象山区教育工会等单位资助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用品若干、资金20236.4元。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语言关,该校要求师生无论是讲课还是日常交流,都要使用普通话;教师要定期走访少数民族学生家庭, 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抽调一批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帮一”的补课辅导;引导当地学生和这些学生“手拉手”互助学习,老师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他们共同成长的学习生活片段并汇编成集以资鼓励。如今,这些学生不仅都能听、说普通话,能给家长当翻译,各门功课的成绩也达到了中等水平, 还与校内的其他民族学生交上了朋友、融入了集体。在桂林市经商8 年的维吾尔族群众吾斯曼吾提激动地说:“非常感谢!是学校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这些孩子和老师、同学相处得其乐融融,桂林也成为了我们第二个温暖的家。”

回民小学自觉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校各项教学和日常工作中, 鼓励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多了解、关注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每年10 月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月活动, 通过主题班队会、征文、绘画、剪纸、手抄报、跳竹竿、三人板鞋比赛等多种形式, 以及学校的文化长廊、网站等,使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服饰等民族文化,在校内营造出师生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友好氛围。

渗透少数民族文化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预备铃声, 五年级(1)班的教室里传出了整齐而嘹亮的歌声:“让花儿扎根在民族的土壤, 一个民族的明天正在这里成长。让花儿绽放出民族的芬芳, 一个民族的希望正在这里成长……”这是该校根据宁夏回族民歌《花儿》的曲调谱写的校歌,学生们每天用这首校歌来迎接老师上课。这是一节音乐课,老师教唱的是壮族民谣《桂林米粉歌》,她要求学生用桂林话唱出“米粉”的味道———这是该校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一个缩影。

回民小学自觉把民族文化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将民族文化融入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课上,他们通过神话传说、寓言、民族阅读讲座和经典诵读等, 有机地渗透各民族的精神品质教育;思想品德课上,他们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引导学生发扬热情好客、淳朴敦厚、尊老爱幼的民族美德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传统;综合实践课上,他们结合各民族的发展史,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分布、民族来源、社会变革、风土人情、英雄人物等,唤醒学生的历史归属感;体育课上,他们将民族传统游戏与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增加太极拳、打陀螺、跳绳等内容,并把竹竿舞、高杆绣球、板鞋舞等少数民族游戏引进课堂, 使体育运动充满民族情趣; 美术课上, 他们通过开设剪纸、陶艺,将欣赏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课上,他们注重渗透民乐民舞民谣知识,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生唱民族歌曲、吟民族童谣、跳民族舞蹈、学民族乐器,还以兴趣小组的形式, 指导学生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古筝队、集体舞队……

此外, 各年级音乐教师每月教唱一至两首具有代表性且难度不高的民歌, 如回族的“花儿”、壮族的“对歌”、蒙古族的“长调”等,每学期搜集三、四首较为经典的民族乐曲等,给学生欣赏、学习,让他们增强对各地民歌、民俗、民风的了解,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为了满足各学科课堂教学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该校开发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例如:语文学科由刘莉老师组织教师以课例研究的形式编写民族知识内容,实施民族知识教学;音乐学科由周素艳老师负责组织教材音乐部分的选编,实施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 美术学科由王艳老师负责组织教材美术部分的选编,实施民族手工艺术的教学研究;体育学科由唐颖老师负责组织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板鞋、竹竿舞、高杆绣球等部分的教材编写,实施民族体育教学研究。如今, 该校的《校本教材》《民族知识知多少》《民族文化教案集》已经定型,部分内容已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保证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教学质量, 该校不仅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乐器教师、民族舞蹈教师、民族刺绣教师,还聘请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担任师傅,定期给教师布置作业, 如每位教师每月写一篇读书摘记, 音乐教师暑假为古典音乐谱曲, 美术教师暑假完成书画和摄影作品作业等, 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民族文化教育技能。

2011 年, 该校成为桂林市民族文化进校园基地学校。

民族团结一家亲

这天, 回民小学四年级2 班举办了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活动。班主任白雅莉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带领着回、壮、瑶、维吾尔4 个少数民族的学生,通过民族舞蹈、服饰表演、知识竞猜、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学生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当中,体会我国多民族的服饰、饮食、歌舞等文化习俗。

回民小学每月每班都会组织学生举办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教育班会。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才艺表演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习俗,既展示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2006 年以来, 该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节, 充分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们身着民族服装、弹着民族乐器、唱着民族歌曲、跳着民族舞蹈……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教育, 增进民族团结。该校腰鼓队自成立以来, 多次被邀请在各种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 已经成为该校与外界增进交流的“活名片”:2004 年10 月,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栏目播出了该校腰鼓队的表演和民族舞蹈节目《小木屐青青叶》;2011年10 月,该校腰鼓队参加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艺术巡游活动;2011 年11 月, 该校舞蹈队的民族舞《红红的中国结》获第32 届“漓江之声”一等奖;2013 年5 月,该校集体舞《看戏》获桂林市校园文化节一等奖。

(责编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