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点醒悟性,平实严静”——记天津市特级教师李卫东
杂志文章正文
“点醒悟性,平实严静”——记天津市特级教师李卫东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88        返回列表

——记天津市特级教师李卫东

本刊记者 蒙秀溪

说到李卫东,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这样说:“我喜欢他泥土一样的厚实。”李卫东的厚实源于深厚的文化素养。多年来,他对书法、篆刻、国画和摄影等艺术保始终持着高度热情,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对古典文学也有较深的研究。在传统文化中浸淫,李卫东不仅收获了渊博的知识,更逐渐养成了务实求真的性格。正是如此,他在喧嚣中沉潜,静心研究,从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总结提炼出了“感悟式语文教学”理念,并形成了“扎实生动、朴实精巧”的教学风格。

扎实阅读,引导学生感悟

何为“感悟式语文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心感悟,在学习中汲取字词所蕴含的精神养料,感受语文的魅力,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提升。李卫东认为,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学是人的言语生活的教育,实施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言语表达中学会感悟。他说:“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心灵的介入,没有精神的律动,没有深切的感悟,那么就是无心的教学、无‘人’的教学。”

李卫东的“感悟式语文教学”以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该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又可分解为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三个层面,即语文“读·悟·练”教学模式。“读·悟·练”教学模式把“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作为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同时落实语文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感悟式语文教学”实践中,李卫东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作为突破口。教学中,他采用“读中感悟”和“辅助感悟”两种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入境、读中体情、读中悟理,进而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李卫东抓住文章“母亲对孩子的爱”这一最能勾起人类共同情感的主题,一步步敲开学生的心门。他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找出文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攥在手里”等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整体上了解文章所叙述事件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文中到底记述了一种怎样的慈母情”这一问题,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慈母深情的动词、形容词等,并尝试用这些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内涵。最后,他引导学生第三次通读全文,并补充了作者家庭境况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将补充材料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想象文章中所描写的各种场景,辅助学生深入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卫东将“读中感悟”和“辅助感悟”两种阅读教学方式有效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逐渐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文字的情韵,感悟到母爱的平凡和伟大。

此外,李卫东还常常运用“补白法”,引导学生对文章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如《柯里亚的木匣》一文的第八自然段记叙了柯里亚去寻找多年前埋在地下的心爱的木匣子的情景,描写了柯里亚的一连串动作,字里行间深藏着柯里亚的心理活动。于是,李卫东用红心标注出该段几个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内容补充柯里亚心理活动的描写。经他引导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柯里亚当时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并感悟到柯里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柯里亚这个人物在学生的“补白”过程中逐渐丰满鲜活起来。李卫东说:“引导学生在读中补白,能提高学生领悟课文言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学习到的才是活的言语,是有生命依托的言语。”

李卫东认为,要让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更有深度,教师还要善于借助画面、色彩、声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引发学生真正的心灵共鸣。在《春晓》一课中,李卫东三次出示了同一幅图画:第一次出示是在给学生讲孟浩然喜爱春景的故事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自己置身于阳春三月的美景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第二次出示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一句时,让学生在图上添画小鸟,表现出诗中处处有鸟鸣声的意境;第三次出示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时,在图上添画了凋零的花瓣,让学生在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他就这样用图画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逐步深入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

在阅读教学中,李卫东总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抽象的语言学习变得形象、有情味、有律动,变得可感知,使学生能在扎实的阅读训练中深入文章脉络,感悟文章内涵,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位一体,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

在李卫东的语文教学中,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三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李卫东说:“扎实有效的阅读是学生感悟课文的基础,学生有了感悟之后又需要用实践加以检验,才能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阅读和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中,李卫东从阅读开始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构建。他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第一自然段,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厘清段落内容——描写了一场大旱灾。学生对段落内容有了初步认知后,他又让学生通读二、三、四自然段,以此感受文章主人公虽身处灾难之中仍关爱母亲和其他人的精神。文章的最后,主人公的无私和博爱得到了回报——她获得了七颗钻石。故事虽已完结,但李卫东认为教学还有可发展的空间,于是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借助前面的训练,学生已感悟出了文章的意义,所以在续写练习中,许多学生都有比较独特的创造。一名学生这样续写道:“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而那些水呢,流到一起,变成了一个碧绿的水潭。人们和小动物都到潭边来饮水。来喝水的人和动物越来越多,而那些水喝完了又冒出来,总也喝不完。喝完了水的人们都变得很精神,而且他们的心地也都变得很善良。这个世界也充满爱心。”

在执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李卫东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该文的第五自然段写道:“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李卫东敏锐地意识到这段文字对训练学生言语运用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于是,他设计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力图将作者所思所想的过程呈现出来:第一步,先让学生熟读该语段;第二步,为学生范读课文,告诉学生要边听边展开想象,想象自己身处可爱的草塘边,享受着无边的美景;第三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再次阅读该语段,找出语段中“大”“美”“绿得鲜亮”“欢笑着”等关键字词,边读边感悟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第四步,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尽量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体现出来;最后,让学生模仿语段进行简单的景物描写训练,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李卫东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三者有机地融合,使它们成为统一的整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追随着文字的脚步,深入感悟文本的形象、意象、情境、情感和韵味,与作者的心灵接触,产生了情感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涵,锻炼了驾驭字词、构建文章的能力,还受到了文章所蕴涵的精神的感染,打开了心灵的窗户,为人格品质的提升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教学,突破了“只关注教学结果”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滋养学生心灵”的教学目的。

三位一体“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教学实践展现了李卫东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策略,也展现了“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基本操作过程。李卫东说:“语文教学是言语生活的教学,是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心灵参与、体验和创造言语的过程。只关注教学结果的语文教学,只能取得表面的热闹。教师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

如今,李卫东的“感悟式语文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得到了业界专家的广泛认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以“点醒悟性,平实严静”八字概括了“感悟式语文教学”的特点,他这样评价道:“感悟式教学是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把握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之后提炼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

(人物小档案:李卫东,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特级教师、天津市学科带头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天津市小语会理事。近年来,他相继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李卫东讲语文》和音像专著《中国名师: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专辑》,其教学经验被收入《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小学》和《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等书中,并参与《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丛书的编写工作。)

(责编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