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清明节中传统与文明的碰撞
杂志文章正文
清明节中传统与文明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2        返回列表

杜良军

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倡导文明、低碳扫墓与祭拜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传统的扫墓与祭拜方式,改为献花、植树、网上祭拜等。但总体来看,目前传统的烧香火、燃炮竹等方式依旧还是主流,而对于那些新的方式,仍有许多人持不解乃至质疑的态度。

不管怎么说,扫墓与祭拜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倡导并逐步实现文明扫墓与祭拜应该会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无论扫墓与祭拜的方式如何改变,在清明节时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缅怀先人,这一点是必须坚持且应该永远延续的。

扫墓方式与祭品类型的变迁

在墓前摆上祭品、燃起香烛、鸣放鞭炮,祭拜现场“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传统的清明扫墓与祭拜最常见的场景。受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极强的观念,就是认为烟火能够沟通阴阳两界,把物品化为灰烬,死者能够享用。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就如同进行一场“烧纸”比赛,千家万户都会用“烧”的方式将祭祀物品“送”给先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达1000吨以上,近几年,全国的“白色浪费”每年高达100多亿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中“烧”的东西也在“与时俱进”,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高规格”祭品,例如:家禽家畜、纸钱等传统的祭品已经“过时”“落伍”了,“轿车”“洋房”“麻将”等早已出现在祭品中;“护照”“房产证”和“名牌服装”等已不算新鲜,据说如今最受欢迎的祭品是“私人飞机”,还有纸做的“男管家”“女仆”等;有些人还十分“体贴地”考虑到祖先的“出行需求”,焚烧了纸做的“地铁季票”;近两年,仿照iPhone、iPad的样式制作的纸糊电子产品,还有“无线路由器”“高清电视”等,都被放置在祭品店铺显眼的位置;更有甚者,面值上“亿”的纸糊“信用卡”也颇受欢迎,据说还可以无限透支,真不知先人们会不会用?!

与这些传统方式不同的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扫墓方式,例如网络祭拜、献花、植树等。尤其是网络祭拜,可通过相关的祭扫网站,为已故的亲人创建个人纪念馆,在网上献花、点播歌曲、留言等,既不必鞍马劳顿,减少了出行扫墓带来的交通压力,又不用焚烧纸钱、祭品,减少了浪费和环境污染。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祭扫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私密而广阔的空间,一家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入同一已故亲人的纪念馆,充分表达和交流缅怀之情。

文明殡葬也与文明祭扫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广骨灰存放、树葬、花葬、海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法,逐步改变迷信愚昧、污染浪费等落后方式,在传播优秀文化、凝聚社会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新兴的扫墓方式值得一提——“代客扫墓”。所谓“代客扫墓”,通俗地说,就是因为个人不能亲往现场,于是便花钱请人到现场“代扫”。目前,该业务甚至已经开起了网店,但因为过于商业化,这种祭拜方式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由以上变迁引发的争议

无论古今中外,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祭拜逝者、寄托哀思的心理诉求基本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东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喜欢摆设祭品、焚烧纸钱、鸣放炮竹等,西方人则以献花、诵经等方式居多。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当有一个“度”,如果让祭拜变成了浪费,甚至变成了攀比,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清明节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祭扫倾向,许多人表示担忧。有分析认为,清明节时购买焚烧各种“现代化”的祭品,希望与逝者分享现代生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错误地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带入其中,尤其像烧“仆人”“美女”等行为,与现代社会崇尚的理念相左,带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这些都是不应提倡,甚至应该制止的。

相较于祭品的变化,扫墓与祭拜方式的变化引发的争议更大。

网上祭祀就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一种方式。支持者认为其省时省力、环保安全、节约便捷、有时代感、富有创意,值得推广;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偷懒的借口”,没有祭拜的诚意,甚至是一种“有点搞笑的”的形式。

对此,有评论认为,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人们用网络等新手段缅怀先人,与时代科技文化发展同步,与现代社会相吻合,没什么好非议的。如果条件许可,到先人墓地扫墓、献花当然最好,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远离家乡特别是在海外的人回故乡扫墓成本很高,如果没时间回家,利用科技手段在网上祭祀,“有总比没有好”。

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民俗的学者刘文江认为,民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地理位置、时空条件、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改变非一日之功。民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受习惯的影响人们难免延续传统的祭祀方式。新的祭祀方式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但仍有待于社会的选择。

确实,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对于像网上祭祀这样的方式,我们应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而对于另外一种新兴的扫墓方式——“代客扫墓”,目前舆论则几乎持“一边倒”的否定态度。民众大都不赞同这种扫墓方式,认为其“完全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一种商业交易,无法达到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目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清明的祭拜,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这种内心的感情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虽然祭扫的仪式和方式都可以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情感应该保持纯真。如果离开了这种亲情的内涵,恐怕任何形式的“代扫”都只会沦为一种虚假的表演。

不过,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让人“代扫”的人都是“不孝子孙”,如果确实有不可逆转的现实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祭扫,花钱让人代替自己到亲人墓地清理一下杂草、摆上一束鲜花,应该说也代表了一份孝心在里面。况且,选择“代扫”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许多网店该项业务的交易数为零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其实,感恩、缅怀、尽孝等才是清明节的主题,只要选择的祭扫方式健康、文明、恰当,都没有必要过分指责或非议,允许多种形式存在,才是社会多元的体现,不妨宽容待之。

如何引导祭扫行为走向文明

任何一种行为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深厚的国度里,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民风民俗并非易事,必须假以时日,需要正确引导、循序渐进,逐渐促进祭扫方式走向文明与低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项工作。

正面宣传,合理引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通过印发小册子、拉横幅、写标语等方式,让群众了解文明祭扫的好处,积极推广献花祭拜、植树祭祀、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方式。让群众从内心慢慢接受新型的祭祀方式;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志愿者,在清明节期间到公共墓地、烈士陵园等地,对于过分燃烧祭品的群众进行善意的劝解,必要时可以在公共墓地、烈士陵园的入口处安排专人值守,制止携带香火炮竹入园的行为,同时免费提供一些鲜花、花圈等环保祭品,供群众领取敬献,逐渐引导群众的祭扫行为走向文明。

学校带头,从小抓起。移风易俗原本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从长计议。小学生作为逐渐改变传统习俗的“后备军”,应该从小树立文明之风。在学校中,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祭祀的弊端,深刻认识推广文明祭祀方式的必要性,并通过宣读倡议、承诺书等方式,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还可以开展文明祭祀“小手拉大手、齐做文明人”等活动,教育广大师生带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到文明祭祀的行动中。

模式引领,贵在行动。近年来,中央文明办每年都组织“未成年人网上祭英烈”活动,未成年人可在网上留言、发表祭奠感言,表达对英烈的缅怀,既做到了文明祭祀,又学习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这样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引领。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可以通过“家庭追思会”“家族文明祭祀礼”等模式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其实,文明祭扫,贵在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祭祀者,只有大家从我做起,以个人影响他人,以小家影响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才能最终实现文明祭祀。

社会在不断进步,民众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只要引导得当,努力践行,文明祭扫的行为一定会被整个社会接受、推崇。其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清明祭扫是一种将人们与故土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与中秋、端午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努力维系,不断丰富其文明的内涵,使之发扬光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弘扬孝道、孝敬老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特别是在老人病榻前尽责任、尽义务,是检验子女孝心的重要标志,至于老人去世后烧“豪车”、烧“别墅”等,客观地说都已经迟了。所以,清明节祭拜的传统应该发扬和延续,文明祭扫的行为也理应大力提倡,而在日常生活中孝敬老人、尊老养老等文明行为,更应不折不扣地践行。

(责编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