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爱的坚守——记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堪爱小学丈鸡教学点教师蕉生定
杂志文章正文
爱的坚守——记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堪爱小学丈鸡教学点教师蕉生定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2        返回列表

□本刊通讯员 陆铁山

一个人,一个教学点。他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学校里坚守了二十多年。在深山瑶寨,他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他的事迹被当地群众广为传颂。

他,就是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堪爱小学丈鸡教学点的老师蕉生定。

因为有爱,所以坚守

丈鸡屯,坐落在中越边境的公母山半山腰,是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的一个偏远的瑶族小村寨。寨子里的瑶胞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蕉生定从小就生长在这里。

1990年7月,蕉生定初中毕业,正值如梦的青春年华,他原想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前往广东寻梦,并且憧憬很快就能帮助家里脱贫致富。

临行前的一个晚上,父亲邀请了村里的几位老人来家里吃饭。席间,长辈们给蕉生定敬酒,开门见山地劝他:“孩子,今天我们几个老人挽留你,别去广东了,寨里教学点的老师调走了,听乡政府的领导说乡里要召代课老师,咱们是瑶寨,地处偏远,招不来老师。你在寨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你报名当老师吧。村里的娃都是你兄弟、亲戚的孩子,没有老师,这帮孩子就要变成放牛娃了……”听了这番话,蕉生定犹豫了。那天晚上,长辈们挚诚的嘱托一直在耳边萦绕,山外那缤纷繁华的世界和“放牛娃”的形象反复在脑海中浮现。几经思考,他毅然决定:报名当一名代课老师。

陡坡上,一间破烂昏暗的瓦房、几张破旧的桌椅、一块掉了漆的木制黑板,这就是丈鸡教学点。学校没有教师宿舍,没有自来水,不通电,条件非常艰苦。每天,蕉生定就在学校和家之间的崎岖山路往返两趟。

当时,代课老师的工资每月只有140元。条件艰苦,待遇低微,一度让蕉生定心里有些挣扎和动摇。但看着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想起乡亲们那份沉甸甸的嘱托,他一遍遍对自己说:“必须坚守!”

不久,蕉生定娶了同村的一个瑶族姑娘为妻,在瑶寨里过着教书匠的清贫生活。1992年,经过考核,蕉生定转为公办教师。2002年,蕉生定的女儿成了他自己的学生……“终于平息了躁动,只剩坦然。”蕉生定这样自嘲。

“焦老师是个大好人”

丈鸡教学点长期以来就只有十几名瑶族学生,设一到三年级。蕉生定一个人承担这些学生的所有教学课程,同时还像父亲一样照顾他们。

曾有一段时间,丈鸡教学点只有不到10名学生,他们来自离教学点比较近的丈鸡屯、禄旭屯,远一些的琴么屯没有一个适龄儿童来上学。于是,蕉生定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琴么屯,挨家挨户劝说家长让孩子上学。他说:“能走多少家就走多少家,尽量把小孩动员上学。”

琴么屯9岁的赵振学由于父亲去世早,他每天跟母亲上山砍柴。蕉生定找到赵振学的母亲时,她死活不同意让儿子上学。她认为教学点离家太远,孩子还小,不能照顾自己。蕉生定向这位母亲保证:“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孩子,周末会送他回家。”并劝说这位母亲:“孩子读书才有希望。”听了蕉生定的话,赵振学的母亲终于答应让孩子上学。

在蕉生定的努力下,琴么屯的家长们都同意送孩子上学了。而蕉生定也兑现了自己向家长们的承诺,周末或放假都会接孩子上学、送孩子回家,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23年来很少间断。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瑶寨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很多村民不甘心过贫困落后的生活,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他们的孩子们便成了留守儿童。于是,蕉生定就当起了这些留守儿童的“爹”,悉心照顾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每天上学前,寨子里都会出现蕉生定的身影。他几乎走遍全村每户,召唤孩子们一起去上学;放学了,他又护送孩子们回家;晚上,他还经常到学生家里指导学生写作业。

平日里一有时间,蕉生定都会到学生的家里走一走,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他对每个学生嘘寒问暖,有学生生病了就送医送药,经常打电话向外出务工的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他还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一次,蕉生定在家访时了解到,一年级学生赵小妹的父亲不幸摔下山崖身亡,留下她和母亲、妹妹、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即将面临辍学的困境。了解情况后,蕉生定决定帮助赵小妹。他不仅从自己微博的工资里拿出部分钱帮赵小妹垫付生活费、购买各种学习用品,还多方奔走联系爱心人士为赵小妹提供生活补助。获得资助后,赵小妹不用担心辍学了,她的母亲感激得逢人便说:“多亏了焦老师,焦老师是个大好人!”

坚守岗位,无怨无悔

二十多年来,焦生定始终在瑶寨里坚守着岗位,甘愿清贫,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在丈鸡教学点度过了他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瑶胞孩子,自己却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年近五旬的中年人,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那份执着的教书情怀。他有一份坚定执着的信念——只要有一名瑶胞学生在,必定坚守;他有一份深厚诚挚的爱——对瑶胞子女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他要履行爱的承诺,承担爱的责任。

2014年3月中旬的一天,焦生定接到通知,要将学生的学籍材料送交镇上的中心校。当时天空正飘着雨,道路泥泞湿滑,但他仍骑上摩托车往山下驶去。在一个急转弯处,他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路上,造成锁骨折断,右手无法动弹。后来,他被闻讯赶来的亲戚和中心校的老师们送到县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住院一周后出院。回到家的第二天,锁骨夹着钢板、手臂还缠着绷带的他竟然不顾伤痛,又站到了教室的讲台上!

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说:“因为住院治疗已经耽误了孩子们一周的课程,出院后我能走能站,上课用不受伤的左手写字,并不影响身体的恢复。孩子们的功课不能落下呀!”

这,就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朴实;这,就是一名乡村教师的信念!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焦生定坚持以人为本、以实为本,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对他们因材施教。工作之余,他认真研读教育教学专著,补充专业知识,还通过自学、函授的形式取得了中师文凭。蕉生定从教二十多年来,先后有300多名瑶胞孩子在他的教导和培育下,从丈鸡屯教学点升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就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其中不少学生已走出大山,告别了山里的贫穷。

笔者还了解到,其实焦生定曾有机会到镇里更好的学校教书,但他不忍心丢下教学点的孩子,所以一直在这里坚守着。他说:“我走了,没有其他老师愿意来这里,这个教学点就不存在了;因为孩子们年龄太小,寨子到镇上交通也不方便,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就会变成文盲了。这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啊,我怎么忍心离开?”这番朴实的话语,着实令人感动。

瑶族文化的“代言人”

在宁明,瑶族群众人数很少,爱店镇只有丈鸡屯和琴么屯两个自然屯瑶族聚集点。虽然如今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丈鸡屯和琴么屯两个自然屯的瑶胞们,至今仍沿袭着祖辈传承下来的独特习俗,无论是在生产方式、居住习惯和建筑风格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礼仪、婚姻、丧葬、宗教、信仰、禁忌等方面,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丈鸡屯和琴么屯的瑶胞们平时使用本族语言,年幼的学生只会说瑶语。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蕉生定就多了一项工作:除了用普通话上课,还用瑶语进行解说。为此,镇上的老师同事们都笑称他为“双语教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瑶族人,焦生定很注重对学生进行瑶族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的教导,让学生从小受到瑶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日常教学中,他会定期开设课时,为学生讲解作为瑶族人应该怎样接人待客、穿着服饰、绑腿盘发、孝敬先辈等。为了传承某些瑶族传统文化技艺,有时候蕉生定还会让自己的妻子来到教室“现身说法”,给学生们讲解穿衣打扮方面的技巧和瑶族刺绣手艺。

多年来,蕉生定已经成为屯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代言人”。为了宣传瑶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瑶族的生活习俗,关心和帮助瑶族同胞,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蕉生定积极配合、协助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在村屯里举办的扫盲及科学种养系列培训班,经常为屯里的瑶胞青壮年文盲上课,普及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科学种养技术。他还经常带领瑶族青年和瑶族学生参加县、乡举办的各种民族文化活动。

蕉生定先后荣获“2009年宁明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2年崇左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2年宁明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7年至今,他每年都获评为“爱店镇优秀教师”。成绩面前,蕉生定看得很淡,他说:“我的根已经扎在这里,坚守下去就是了。”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