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倾注大爱成长学生——访桂林市飞凤小学校长刘薇
杂志文章正文
倾注大爱成长学生——访桂林市飞凤小学校长刘薇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11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白聪敏

“小鸟小鸟闲聊天呀从来不休息,一天到晚不知道累呀叽叽喳喳滴……”俏皮的音乐,欢乐的农村女娃,丰富的乡村生活元素,这是桂林市秀峰区飞凤小学(以下简称飞凤小学)的小学生群舞《滴滴调》的精彩场面。2013年5月,在参加桂林市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群舞比赛时,该校学生以自信大方、洒脱舒展、绘声绘色、淋漓尽致的舞蹈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也赢得了专业评委的一致好评。

“在这次活动中,我校舞蹈社编排的舞蹈《滴滴调》,获得了桂林市中小学生群舞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比桂林市小学中的一些艺术示范类学校的节目成绩还要高。这个节目后来还参加了市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颁奖暨‘桂林百姓大舞台’的汇报演出,深受市民喜爱。”与记者谈起这桩“盛事”,校长刘薇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的自豪。作为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高达84.2%、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的“掌舵人”,她带领全校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令人钦佩、令人感动的“大爱”与艰辛。

坚定办学方向

时间追溯到2011年12月底,秀峰区政府一纸公文决定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民办学校益民小学取缔,同时将该校的45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划归到就近的飞凤小学就读,学生入学的时间定于2012年2月新学期开学。

期末、寒假、春节,就这么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刘薇校长只能撇开家小,带着老师们在“5+2”“白加黑”中忙碌着:调整教室、编排班级、调配教师……在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的日子,飞凤小学顺利接收了这450多名“新生”,在校生人数骤升至

1 246人,同时也使该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升高到了84.2%。为了让新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新的大家庭,刘薇发动全体教师,对全校的生源情况展开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拥挤着一家四口,一挂布帘分隔开父母与孩子休息的空间……这是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的真实写照。”说起学生的家境,刘薇仍然感到心酸。她反复与记者提起2007年春晚那首感人至深的诗朗诵《心里话》。这是一首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生活状况的诗,诗歌中结尾的那句“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让刘薇感触良多——“拿什么比?孩子们的心里是否真的懂得”?也许,孩子们真的不懂,但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校长,她“要懂”!

刘薇用“三多三少”来概括飞凤小学的生源特点,即家长下岗人员多、特困家庭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家长有高学历的少、有稳定工作的少、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少,而且家长不关心孩子学习的比例占18%,无法与孩子沟通的比例占40%,放纵管理的比例占25%。为了让学生有资本“和别人比明天”,她坚定了如下办学方向:从校情出发,秉持“爱满飞凤、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师生共同以“青竹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以“不选择学生”“把不同的学生都教好”“让学生充满自信”作为办学方向,倡导“我们学校没有大钱,我们也不是大师,但我们不可以没有大爱”,老师要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树立健康人格,坚定学习信念……刘薇要将飞凤小学打造成为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一所桂林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让来到飞凤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豪地站起来,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拥有全面发展的新生活。

大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青竹在南方,独木可成林。刘薇带领全体教职工,精心营造出该校的庭园竹文化、走廊竹文化、教室竹文化,让“青竹”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青竹,是稚嫩、青涩的,它节节拔高,助力学生茁壮成长;青竹,有虚心文雅的特征、坚韧不拔的品格、勃勃生机的风貌、无私奉献的精神,寓意教师将以竹子的虚怀、挺拔、文秀来润泽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悉心培育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让他们真正拥有“和别人比明天”的勇气和技能。

共育博爱家园

为了将学校建成一个阳光灿烂的博爱家园,刘薇把目光放在了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实施了“两大关爱工程”——社会“关爱工程”和学校“关爱工程”。

在社会“关爱工程”方面,刘薇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关怀、社会各届人士的爱心捐赠与关爱,配合各高等院校学生志愿者开展“心灵慰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将这份“爱的教育”延及学生家长。

刘薇告诉记者,该校以往开家长会,家长打着赤膊、穿着拖鞋走进校园,随地吐痰、丢烟头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她要求教师在家长入校时,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写有“家长行为规范”的纸条,引导家长举止文明。她还要求教师定期对每名学生进行家访,组织学生家长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卫生清洁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培养家长教导孩子的责任心。她还策划了一个“十大金竹阳光家庭”评比招牌活动,用荣誉感来引导外来务工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在学校老师们的热心帮助下,家长们由被动变主动,开始热心关注起学校里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常规性地担负起学校教室的高处清洁、校门外学生每天上下学的治安维护等工作,并尽其所能地帮助学校做事情。有的家长表示:“我可以做一名志愿者、义工,能为学校可敬的师生们做点什么是我的荣幸!”有的家长向学校“打报告”:“我能为学校提供基础建设、水电安装维修方面的人力支持。有需要请与我联系!”

学校与家长,就这样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着。

在学校的“关爱工程”方面,刘薇主抓“三项善行,五大活动”。她告诉记者,所谓“三项善行”,指的是“帮扶结对”“爱善存折”“爱生月”这三项活动。她要求:学科教师要针对班级学生建立“一对五”帮扶结对,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党团员教师要针对全校困难学生家庭建立“一对一”帮扶结对,每学期为结对学生进行一次家访和常规心理辅导,并赠送适量学习用品;每月每位教师要存2元“爱善”捐款,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到目前为止这笔款已扶持4名困难学生;每年9月是“爱生月”,教师要走访困难家庭——仅近两年就走访近300户困难家庭,为学生送去书桌、文具等超过1万元。“五大活动”包括“小脚丫学社”“七彩小屋”“小脚丫起跑线”“善竹瞭望台”“心灵关爱”等五项。“小脚丫学社”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锻炼和素质提升;“七彩小屋”规划出心理辅导区、亲情沟通区、娱乐游戏区、学习辅导区和课外阅读区,每周三的下午由团员教师或志愿者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小脚丫起跑线”的关爱从每一个新生每年9月开始,让孩子们每年制订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在老师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下茁壮成长,逐步做到“自理、自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善竹瞭望台”着重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下功夫,每周同时展示学生身边的陋习和文明行为,引导学生辨清美丑、分清是非;“心灵关爱”包括开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学习习惯、课外阅读能力》定向课题研究、每周三校长的“爱之细语”小故事以及各高等院校志愿者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等。

“三项善行”“五大活动”将教师们的“大爱”情怀融化在一个个教育细节中,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生命,助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该校举办的“青竹励志班”,也不由得让记者深深感叹。

说起举办“青竹励志班”的初衷,刘薇这样告诉记者:“这暗含着学校的一种教育期待,意在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挑选出在班级中学习自觉、有奋斗目标、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组成青竹励志班,由秀峰区政府办公室原副主任,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每周为该班学生上一次励志课,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意志锻炼、信心培育,促使学生经过磨砺,走向成功。尽管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困难,但我希望,孩子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效仿竹子的精神,努力生长,节节拔高。”

“大爱”,原来是一种有目标、有方向引领的爱。

该校温馨的“阳光关爱故事会”,讲述学校生活中的细节,同样令人感动。讲故事的人,可以是家长、教师、学生;故事却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当老师们纷纷诉说着身边的关爱故事时,被夸赞的人和夸赞别人的人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当家长和学生讲述着老师关爱孩子的故事时,家长忍不住牵着孩子的小手走向老师,给老师鞠躬;更有一些家长红着眼睛,用浓重的乡音道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校长,要是我们的孩子能早些进到飞凤读书,现在一定会更好”。

让学生“更好”,正是校长刘薇的心愿。

发展学生特长

每当周二、周四上午的大课间时间走进飞凤小学,你会不由自主地被操场上的一幕幕欢乐景象所感染。瞧,操场上已经围了好大一群人,竹板相撞的啪啪声,掌声,欢笑声,已经让校园变得火热、沸腾。

原来,这是该校中高年级的学生跳起了欢乐的竹竿舞、板鞋舞。

“竹竿舞、板鞋舞已经在我校中高年级的全体学生中推广,学生们都很喜欢,基本都能掌握这两项活动的技巧。”刘薇告诉记者。这两项活动源自于该校的竹竿社、板鞋社,而竹竿社、板鞋社又源自于该校的体能社,体能社是该校2011年3月启动学社工作时就已经成立的多个学社之一。开展学社活动,是为了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个免费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自2011年启动学社活动以来,该校每学年都会有18个种类、30个左右的学社班。通常是打乱学生年段分班,按1—3年级、4—6年级两个学段分班。也有少数班级如十字绣社就完全不用考虑学生的年段,不必分班。学生多的学社班一般有主教和助教两位老师,学生少的学社班仅有一位指导老师。但是,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两位老师,30个学社班都需要大量的师资,这些师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时,学校40多位教师都表示愿意义务上学社的课,一些自认为没什么特长的教师,也表示愿意做好协助教学工作。”说起当时的情形,校长刘薇的脸上满是欣慰与感动,“雍玉老师练起了葫芦丝,胡琦琦老师精心为舞蹈社挑选学员,快退休的图书管理员李曼华操起了国画的家当……在书法教学上很有套路和经验的唐勇群老师,作为桂林市书法家协会的理事,听说学校要开设书法班了,立马高兴地忙活起来。”

刘薇对学社工作的思路非常清晰,她要把学社活动打造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新的增长点。她将学社的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为“三美”,即让学生分享人际交往之美、感受主动发展之美、体会幸福成长之美。为此,她提出:一定要把学社与常规的兴趣班区分开来。学社活动每年要围绕一个总主题设计教学方案,学社班的教师要根据该主题和自己任教的科目撰写具体的课程计划,每节课要写出简单的教案,学校将在期末检查落实有关情况。”学社教学虽然在常规的课程之外,也要遵循严格的师生考勤制度,年终还要进行表彰、奖励……刘薇对学社的管理竟如些周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国画社、彩调社、空竹社这些民族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社只能聘请校外的专家。因专家资源有限,这些学社的学生都是先由教学班中的任课教师在学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刘薇对这些班的教学要求是“按专业的套路”,例如彩调社的课,要求任课教师明确本社的教学计划,并在教案中写清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彩调、彩调的起源、彩调的剧目、角色的分类等知识,传授手位、手腕转法、步伐、唱调等专业技法。

学社工作实施三年,“三美”目标初见成效。三年级学生李嘉玲是其中的代表。该生原本报名参加彩调社,却始终对彩调提不起兴趣,训练起色不大。任课教师发现该生不仅形象好,而且音色甜美、干净,有表演欲,是块唱歌的好材料,于是在征求了她本人的意见后,把她转到了合唱社。如今,李嘉玲不仅成了合唱社的领唱、学校活动的节目主持人,而且自信心大增,参加秀峰区的独唱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参加秀峰区的讲故事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不久前,考虑到学校学社一周一次的课对该生来说已经严重“吃不饱”,该校又主动将该生送到了桂林市少年宫的合唱班接受更深入的学习和训练。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引导学生体会幸福成长之美。在校长刘薇的带领下,飞凤小学的学社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开始向常规教学渗透,而且慢慢长出了“新枝芽”:主持国画社的美术教师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度将国画的基础知识带进日常的美术课堂;故事社、朗诵社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员,纷纷被学校大队部的“笋芽儿”广播站择优录用;原来的舞蹈社,如今已经分化出一个啦啦操社;原来的体能社,如今已延伸出空竹社、板鞋社、竹竿舞社……

三年多的学社学习,让学生们收获多多:国画社的学生得到了翰墨书香的浸润,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妙;彩调社的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感悟民间曲艺的韵味;故事童谣社、主持朗诵社的学生快乐阅读、书海拾贝,津津有味地体会着图画背后的故事;书法社、英语口语社的学生面向社会、多元交流,学会了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十字绣社、手工剪贴社、绘画社的学生彩绘童心,用细心、耐心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合唱社、葫芦丝社的学生童声悦耳、唱响校园……舞蹈社的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区“飞凤之光”、秀峰区“少年强则国强”文艺专场、桂林市童谣传唱录制、桂林市“百姓大舞台”“周末大家乐”“漓江之声”以及桂林市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比赛或展演皆成绩斐然。2012年,该校舞蹈社编排的舞蹈《丰收乐》参加桂林市“漓江之声”演出活动,荣获“金色童年·美好未来”少儿文艺节目比赛一等奖。

“无山之巍峨,不妨选择一方平地;无海之壮阔,不妨选择一条小溪。”刘薇校长铭记着这段话,带领着该校这支拥有大爱情怀的教师团队,精心打造着自己梦想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充实、快乐地前行。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