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杂志文章正文
“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每年高考过后,分数与录取都会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内有31个省份均出台了新的高考政策,其中各地的高考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上,多地奥赛获奖者被剔出保送行列或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对此加20分。

“特长加分”与“品德加分”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有利于多元选拔人才,弘扬社会正气,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近年来,“高考加分”曝出不少丑闻,某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在将小部分人送进“象牙塔”的同时,阻隔了更多学子的升学之路。因公平、公正性难以保证,高考加分政策备受争议。

“高考加分”加剧不公

@王劲松(高中教师):近年来全国各地申报获得加分的考生越来越多,有的班级里“二级运动员”比比皆是,“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其中“内情”大家心知肚明。这使得那些无法获得加分、平时刻苦学习的学生深感不公,对高考的公平与公正性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何云路(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尽管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实际情况,使得一些加分项目更多地为城市考生所享受,农村考生能享受的机会很少。在这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奥赛加分和体艺特长加分。

@李 俊(时评人):高考加分中的思想品德加分如何量化?参与考核的老师该如何取舍?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而一旦道德被加以量化并强调其实用性,功利色彩的出现几乎无可避免,而投机主义之风势必蔓延,其中衍生的不公现象将十分突出。

“高考加分”影响学生发展

@单作义(高中班主任):由高考加分政策衍生出来的各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陋习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值得警惕,学生过早认识到通过不公平的手段就能获取利益,对今后一生的健康人格养成都将造成负面影响。

@罗和平(社会学家):既然见义勇为可以加分,那么学生做了好事之后,会不会出现找各种证据途径寻求社会认可的行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导向。况且学生还属于弱势群体,对他们提倡见义勇为,可能会让他们受到伤害。

@马定文(某高中校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好点的大学,许多家长把获得额外加分当成孩子进入好大学的另一途径,让孩子为了能加分而去学、去做,这会阻碍孩子自身的个性发展。

“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王同仁(大学讲师):我觉得应该取消。仅就考试而言,分数就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标准,原本就很不合理。要照顾某些特殊群体,可以另想办法,例如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探索实行多元选拔机制等。总之不能把其他内容加在考试分数上。

@易 飞(自由职业者):我主张保留。除了出于国家政策层面的考虑外,适当照顾一些思想品质好、确实有特长的学生难道不应该?相对透明度不高的大学“自主招生”,把某些项目以分值的形式融进高考,我倒觉得还科学、公平一些。

@卢方毅(社会学者):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一是缩减加分项目,能够科学评估的项目例如竞赛成绩、运动等级水平等可以考虑保留;二是减少加分分值,无论何种加分项目,都应控制在较小的分值上;三是加强监管,杜绝作假现象发生。

确保“高考加分”公平公正

@谈松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考加分政策出现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不够成熟,没有建立起权威的资格认证机构,各地区或者部门之间的测试成绩标准也很难把握。因此,还需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改革。

@刘 鸣(时评人):如果高考加分政策一时还无法完全取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而这样的完善不应只是简单地增加或者减少某一项目,更应针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从而避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其中,有些特长因素可以作为一个指标,但绝对不应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惠 东(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德育副主任):人的品德是内在的,要把它用分数或等级量化出来还有待摸索,而高考是一项选拔性考试,标准明确。如果一定要把品德加入到高考评价中,就需要设计一个完整和科学的评估体系。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