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常考常新全面对接——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广西)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及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杂志文章正文
常考常新全面对接——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广西)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及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柳州高级中学 周 健 姜爱智

今年是我区使用大纲版全国卷的最后一届高考,也是我区高中实施新课改的第三个年头。在这新旧交替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体现出“知识考查重主干,常考常新;能力考查遵课标,与新课程标准全面对接”的命题特征。

一、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一)知识考查重主干,常考常新

1.常考。今年我区高考历史试题立足基础,注重主干知识考查,回归教材的趋势明显增强,且考查的知识点多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考生而言,几乎所有试题都在学过的知识框架之内,无偏题、怪题之困。

(1)从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来看,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以选择题为例,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是第12题“西汉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发展情况”、第13题“魏晋田园诗与唐诗风格的比较”、第14题“明朝内阁制的特点”、第15题“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商业发展的区域化”、第16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17题“明清时期理学发展的社会影响”、第18题“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的土地兼并趋势”、第19题“大跃进时期思想上的极‘左’倾向”、第20题“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因素”、第21题“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第22题“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第23题“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经济政策”。而12道选择题所对应的主干知识模块分别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中国历代文学的突出成就”“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或“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历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流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曲折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斯大林模式”“二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显然,上述主干知识都是我们在复习备考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如果在备考阶段能够理清教材主干知识,再指导学生以“点”带“面”进行系统性复习,要在高考中有所作为是完全有可能的。

(2)从试题考查的历史时期来看,封建大一统王朝是考查的重点时段。比如第12题、13题、14题、15题、17题、39题所涉及的历史时期依次是西汉、唐朝、明朝、明朝、明清时期、元朝。汉、唐、元、明、清是我国古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体现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高考将其作为古代史知识考查的重点区域,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迹可循。比如2012年的第13题、14题、15题、39题分别考查了唐、元、清、西汉时期的相关知识;2013年的第12题、13题、15题、16题、17题则分别涉及汉和唐、汉、元、明、清时期。

(3)从试题考查的国家来看,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大国是考查的主要对象。比如第20题、21题、22题、23题、37题所涉及的国家分别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苏联、德国、美国、法国。将世界大国作为主要考查对象是以往高考试题风格的延续。比如2012年的第20题、21题、22题、23题、37题分别考查与法国、俄国、英国和苏联、美国和苏联、英国有关的史实;2013年的第21题、22题、23题、37题、39题分别涉及德国、英国和美国、英国和美国、法国、苏联。应该说人类历史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历史,但回溯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国是影响和左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认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极其重要的,这也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的要求。

另外,今年的历史试题从命题形式来看,延续的依然是选择题和材料题两大题型,试题的设问方式也都中规中矩,没有重大的变化。知识考点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分布虽有所调整,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均衡。总体而言,考生对试题的适应性较好,更利于其能力的正常发挥。

2.常新。综观今年的试题的确给人以温和之感,但细细品读,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其创新之意。

(1)小切口大主题,全面考查。比如第12题以“汉代,官方对商人生活方式的限制和后来商人的实际生活方式”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考查考生对“西汉经济政策和商业发展情况”的掌握情况。考生既要了解西汉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这一史实,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社会经济政策”与“商业发展”之间存在“阻碍或促进”而非“决定性”影响的关系;又如第17题从“明清盛行篡修族谱”这一社会现象切入,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得到强化”这一史实的认识和理解。应该说,这道题是选择题中比较有区分度的试题。它既考查了考生对“理学在明清处于封建正统地位”这一史实的了解,又考查了考生对“理学本质”与“篡修族谱以尊崇人伦”这一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再如第39题,以棉花这一人们熟知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和推广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设置考题,要求考生具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历史大视野,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归纳和表述能力,又考查了考生对所学教材知识的整合、迁移运用能力,同时还渗透了对考生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观念的考查,可谓一举三得。

(2)题干追求简洁平易,体现史观多元化。今年的试题尤其是选择题部分,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题干短小精悍,叙述简洁明了;试题材料的选择没有刻意追求新奇和深刻,文字平易通俗,这就意味着考生能够省去很多审题时间,从而有更多思考时间,无须忽忙作答或担心答不完题,这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和渗透多元史观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今年的试题就充分体现了史观的多元化意识。比如第12题“汉代商人的生活方式”、17题“修族谱”等既是文明史观又是社会史观的体现;第16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9题“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挫折”、21题“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现代化发展历程,是对现代化史观的考查;第37题第(3)问考生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准确找到答题角度;第39题则以世界多种文明的碰撞和交流的产物——棉花为切入点,充分体现了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融合。事实上,以“棉花”作为素材,本身就反映了命题人具有宏观的社会史观念。总之,今年的试题对开拓历史教学和试题命题的素材视野,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体现了高考试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导向性作用。

(二)能力考查遵课标,全面对接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来看,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课标要求,既有对考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考生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追求知识与能力的对话,体现出与新课标全面对接的趋势。

1.对考生知识能力范围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思路。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个学习模块,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全体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今年的试题在命题范围上基本以新课程的必修课程知识模块为主。比如考查政治史的试题有第14题“明朝的内阁制”、第22题“法西斯德国的扩张”;考查经济史的试题有第12题“西汉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发展情况”、15题“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商业发展的区域化”、16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18题“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的土地兼并趋势”、19题“大跃进”、20题“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因素”、21题“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23题“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经济政策”;考查思想文化史的试题有第13题“魏晋田园诗与唐诗风格的比较”、17题“明清时期理学发展的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今年的试题对考生知识能力范围的要求,基本限定在新课程必修课的三大知识模块内,只是对各个知识模块的考查力度不一样,其中经济史所占比重远大于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所占比重。

2.对考生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全面遵循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在注重知识能力要求的同时,今年的试题进一步加强了对考生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度,可谓知识考查为依托、能力考查为主体。其所涉及的能力考查角度主要有:

(1)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比较、甄别能力的考查。比如第13题考查“魏晋和唐朝诗歌的风格共性”;第14题考查“明朝内阁制与汉唐的宰相职责的差异性”。

(2)对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的考查。比如第12题、15题、16题、18题、19题、21题、22题、23题、37题和39题。

(3)对历史名词、概念的本质特征或内涵、外延的把握能力的考查。回顾历年高考的答题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考生因对历史名词、概念缺乏基本认识而导致失分严重的现象。比如考生由于对2011年第39题第(4)问中出现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2012年第37题第(3)问中出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等历史名词的理解不到位,就找不到答题方向。今年的试题第18题题干的表格材料中出现了“佃农、半佃农、自耕农”这三个有时代距离的历史名词,如果考生对其有所认识,要作出正确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反之将无所适从。

(4)对审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16题考生如果不能准确抓住题干中“正式推行”这个限定语,错选“A.19世纪70年代”的可能性会很大;又如第37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考生通过审题要能够认识到,这里所指的“两种评价”应指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寄生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否则就会受固有思维影响,抛开材料答成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及其理由,这就答非所问了。

(5)对历史表格、历史地图解读能力的考查。今年的试题与2013年的试题相比,对能力的考查更全面,一度不见踪影的历史表格、历史地图题再次出现。比如第18题就以“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表”创设情境,考查考生对数据表格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第22题以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为依托,考查考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将图片信息与教材文字信息转换的能力。

(6)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能否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将散落在不同章节中的历史现象,通过整合和迁移的手段让它们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对其进行综合性、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认知,无疑是区分考生思维是否深刻、灵活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今年的试题通过第37题和第39题,侧重考查了考生这方面的能力。相比往年的试题,可能有“选择题定胜负”之说,但从今年的试题来看,材料题的得分情况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7)对历史规律的提炼和升华能力的考查。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对众多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的解读和把握,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理性的历史学习规律,进而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使我们的思维不断升华,意识不断推陈出新。今年的试题第37题第(3)问就专门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这一学科素养。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可知作者对大革命的态度,对于材料二考生则需了解与康有为相关的知识背景。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否定性评价,主要受其政治观点影响,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求学经历也使得他对革除君主的革命行为产生反感。至于其他影响因素,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和反思才能掌握。

二、2015年历史教学及备考建议

对照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今年的高考试题对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全面渗透了新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明年是我区实施高中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高三教师应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制定好复习计划,了解学生的不足,尽可能比照高考试题编拟相应的能力要求的历史训练题或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理解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于考查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的把握,要形成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把握主干,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的把握应成为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建议教师们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不要囫囵吞枣、盲目赶进度,避免历史学习的“泛化”(缺乏对历史事件的个性理解)和“浅化”(止于表面的结论,而不去深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而应以历史概念理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二)注意历史研究的新动态,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史学研究新成果

高考命题专家往往是史学界的著名学者,史学界的研究新成果都会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在试题中。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了解近年来史学界的主要学术发展趋势及成果,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夯实自己的学科底蕴,以新的史学范式、从新的角度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和构建,并将它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同时内化为试题以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训练。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读出历史问题,理解历史联系,萌发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认识。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找准重难点,学会通过谐音、联想、歌诀等方法巧记历史知识。在平时的训练中,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步骤,规范解题方法,答题时尽可能做到层次化、序号化、要点化,字迹工整、美观、大方、一目了然。

(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民生

高考试题以情境设计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关心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指导高三复习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历史问题的借鉴功能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一般说来,历史学科的热点问题都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现实问题,因而教师要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热点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现实与历史的关联点,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的目标。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