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民族特色体现
杂志文章正文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民族特色体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柳州铁路第一中学 方德钧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和处理,以此增强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周边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我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时,可以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认真思考、积极挖掘、合理选择、充分利用,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课程的实施和成果的总结上体现民族元素,彰显民族特色,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得到体现和传承。那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现民族特色呢?

一、体现在课题的选题方面

课题的选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和结果,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的成败。因此,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内容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少数民族地区通常人口密度较小,文化资源较多,自然物产丰饶,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聚焦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综合考量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选择其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或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在指导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我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分布和类别,以自由组合课题小组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的主题或内容进行研究。如桂东地区可以关注岭南客家文化方面的主题,桂北地区可以考虑自然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桂中地区可以关注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或民族工业的内容,桂南地区可以瞄准京族风俗和海洋文化,桂西地区可以探究壮族骆越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等等。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这方面研究内容时,一定要求实、求精,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追求特色,让学生尽可能选择自己身边熟悉的问题和内容进行研究,体现较强的可操作性,切忌贪大求华、面面俱到、空洞无物、纸上谈兵。如本人在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内容的研究时,首先利用一两个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区的地域特点和各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然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络教室进一步了解有关的知识和内容,再由他们按民族、籍贯或兴趣自由成立课题小组,选择自己熟悉且喜欢的问题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在经过一番搜索、收集、讨论、研究后,先后申报了一批极具我区少数民族特色的课题,如“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品的特点与市场开发价值的研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美食的特色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壮锦、绣球的特点和制作工艺探究”“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对策”“苗族、瑶族服饰文化研究”“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建筑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梧州骑楼历史和特点的研究”等等。以上课题涵盖面较广,涉及我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风俗的方方面面,非常贴近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更容易体现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和较强的课题可操作性。

二、体现在课题的实践体验层面

按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和要求,初选课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的论证,进入体验与实践活动的层面。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和传授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报刊、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方式方法,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选择最为有效的方式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等。二是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对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三是引导课题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四是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体验活动。在最后这一环节,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少数民族的乡土地理、节日民俗、礼仪风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民间体育、民间谚语、地方方言等有关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能够紧扣民族文化的主题,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

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民族公园和文联,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确保学生的研究行动和思考视角体现少数民族的地方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考察,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感受、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思考这些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等。如我校学生中有个“三江风雨桥建筑艺术的研究”课题小组,小组中的7名学生都不是三江人,但他们都对侗族的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此,他们利用星期天到柳州市的博物馆和大龙潭民族公园去了解侗族建筑的有关知识,利用暑假结伴深入三江侗族地区,前往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进行实地调查。7名学生通过观察实体、测量实地结构,听当地居民详细介绍有关情况,收集到了有关程阳风雨桥的大量图片资料,写出了采访实录,弄清了这座不用一钉一铆却历经百年沧桑的风雨桥的力学结构和造型特点,收获匪浅。

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可以调研当地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经营现状,通过了解、认识、研究民族工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比如柳州是一座工业城市,我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柳州工业的发展,如组织学生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五菱汽车厂、柳州工程机械厂、两面针集团公司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在提出了“两面针公司市场营销的策略”“广西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研究课题以后,再自行深入企业、市场,了解民族工业产品的销售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颇有见地。

三、体现在成果的总结和交流方面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调查和探究,学生进入了总结研究成果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或图片音像资料,物化自己的研究成果。成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按一般要求撰写科技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采取答辩会、研讨会、出展板、办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甚至可以应学生要求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在全班或年级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让各课题小组通过交流、研讨,相互分享研究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并敢于和善于进行课题成果的申辩等。

为了让学生在成果总结和交流时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我要求学生:一是认真整理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写出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征的总结材料;二是尽可能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最好能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或生产用的小件实物;三是鼓励一些学生用双语(民族语言和普通话)来作报告,展现民族语言的风采。学生在总结时非常认真,有的对收集来的材料认真地进行取舍,有的为某一具体的问题讨论得不可开交,有的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报告……绝大多数小组制作的PPT图文并茂,设计精美,在班上展示时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例如:“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品的特点与市场开发价值的研究”课题小组现场展示了他们收集来的壮锦和绣球,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苗族蜡染艺术”研究小组的学生不但用视频再现了蜡染的制作流程,还现场操作展示,让同学们见识了蜡染工艺的制作流程;“瑶族服饰研究”小组的学生都是瑶族学生,他们研究本民族的艺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展示交流成果时,他们身着本民族服装,用瑶语畅谈民族服装艺术,格外引人注目;“三江风雨桥建筑艺术的研究”小组的学生在从地理、民俗、力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风雨桥的结构特点后,还提出了如何保护好民族建筑、开发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意见和建议等。丰富的图片再现了多彩的民族风情,浓浓的乡音体现出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自豪与自信。

民族文化灿若星河,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更容易形成研究的主题,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和创造能力,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更容易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色和实践特色。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