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记玉林市容县县底镇河儿小学容塘分校教师吴柱荣
杂志文章正文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记玉林市容县县底镇河儿小学容塘分校教师吴柱荣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47        返回列表

□本刊通讯员 吴广清

玉林市容县县底镇河儿小学容塘分校(以下简称容塘分校)位于容县、平南县、藤县三县交界之地,这里山高路远,崎岖难行。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个人默默耕耘着、坚守着,将四十年青春无怨无悔地献身乡村小学教学,许多人叫他“吴老师”,有些人还叫他“放学后”,几乎忘了他其实名叫吴柱荣。

为学生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2004年以前的容塘分校,是一个只有两间破旧教室和十多套破烂桌椅的教学点,茅草围起来就是厕所,没有操场,没有娱乐设施,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前未硬化的小空地上玩耍,尘土飞扬,简直就是“泥孩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柱荣苦笑着摆摆手,他说:“孩子们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2004年,到任的吴柱荣看到容塘分校环境这样恶劣,决心改变学校的面貌,他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我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

有了这样的决心,又该如何改善学校的环境呢?吴柱荣一连几天苦思冥想,最终决定上门拜访该村在村民中较有号召力的吴业常、吴容林、吴永军,请他们帮忙。每到放学后,吴柱荣来不及回家就先往这三人家跑,多次与他们摆出学校的状况,提出改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一连许多天,吴柱荣的真诚大家都看在眼里,他终于得到了这三人以及其他村民的支持。吴业常、吴容林几次找到容县教育局长曾乾文反映情况,终于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县教育局先后3次拨款共计37 000元。拿到资金,吴柱荣精打细算后发现,这些资金距离建设校园所需仍有一定差距,于是又找来村民和学生家长商议,让大家认识到校园建设只有大家群策群力、无私奉献才能实现。吴柱荣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吴永军立刻捐款1 000元,又送来学校修建操场用的钢管制的篮球架、新篮球和新乒乓球台。在吴柱荣的发动和村中爱心人士的示范下,村民全体出动,一有时间便来帮忙建设校园,没有人索要一分钱劳务费,就这样先后硬化了地板,建起了厕所、活动室和大门。校园建设的最后一项是围墙建设,但此时学校的经费早已捉襟见肘,已经没有余钱买砖,大家便搬来旧时建庙的火砖搭起围墙。因为人手不够用,吴柱荣总是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自家正在建楼房的事。他家的新楼房浇灌楼面那天,村民梁振富问他:“吴柱荣,你今天请假了没有?”吴柱荣说:“我请假做什么?放学后,我还要去河儿校开会呀!”梁振富说:“你自己家建屋,几万元钱的工程,你看都不看一眼,你真是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真是个尽心尽责的好老师。”吴柱荣只是笑笑说:“我还没退休。”建设完成后,学校还缺一个大门,感动于吴柱荣对教育的一片“痴心”,村民吴容林一口应下:“装铁门全部由我负责。”

从2006年开工,到2011年完工,历时5年,这个偏远山区的教学点终于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容塘分校,教室窗明几净,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名言,“学习园地”里整齐地张贴着学生的习字、绘画作品,张贴在一旁的课程表、工作计划把每天的教学活动安排得合理有序,与想象中的山村教学点大不相同。村民马孔明一家从贵港市平南县大新镇搬来,他的一双儿女都是该校的学生,目睹了容塘分校近年来的变化,他说:“学校变化这么大,安全也有了保障,小孩在这里读书,我们安心!”

给学生好的教育

吴柱荣太熟悉容塘这个地方了,他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四十多年。1974年之前,高中毕业的吴柱荣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生产队粮食保管员,因为工作认真,1974年容塘分校有一位教师退休,生产队便集体推荐他到学校去当老师。到校后,他深知自己只有高中学历,要教导学生,仍需不断努力,于是在工作中他勤学好问,课后又大量阅读教育学书籍。由于工作勤恳,态度认真,他受到了领导的欣赏,被推荐到容县师范学院参加了时长两年的数理班学习,他说:“家乡贫穷落后,我作为家乡的一分子,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路人,为家乡做点贡献。”

三十年间,吴柱荣先后在容塘分校、古例小学、古燕小学任教,每到一处,均获得同事与领导的一致好评。2004年9月,容塘分校教师吴寿阳退休,上级又安排吴柱荣重回故地。历来教师只有往外走,而很少有“走回头”,何况是重返条件落后的容塘分校?吴柱荣不是不知教学点环境不好,但他却笑着说:“这里地方偏远,但为了能让学生将来有出息,我这把老骨头只有硬着头皮上啦!”

在容塘分校的十年间,吴柱荣身兼多职,既是负责人,又是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所有课程全由他一人承担。虽然工作繁忙,但吴柱荣总是想尽办法让课堂活跃起来,动静搭配、学科交叉,无论教哪一个年级,无论工作多么繁琐劳累,他对待教学从来一丝不苟。他从未请过一天假,即使家中有急事,他也总等到放学后或双休日再处理,村里乡亲请客,他总是说:“放学后再考虑。”

乡村学校条件有限,校园建设后学生的体育活动多起来了,吴柱荣还常常在放学后组织学生在操场上一起唱民歌、山歌,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今年,容塘分校安装了数学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他又在课余时间利用设备给学生播放少儿歌舞节目光碟,学校里的欢声笑语更多了。

四十年讲台生活,吴柱荣始终对教学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说:“每每看到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听到淳朴热心的村民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嘘寒问暖,我的心是热的,眼眶是湿的,血是澎湃的,一切怨言都荡然无存。强烈的使命感让我甘于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

学生家长们的吴老师

容塘分校是容县县底镇河儿小学最偏远的教学点,这里经济落后,大部分学生家庭贫困,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但吴柱荣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尽最大努力关心着学生,哪个学生生病了,哪个学生的学习出现了状况,哪个学生家里困难,他都了如指掌,并悉心指导和帮助。

家访是吴柱荣放学后的一项“常规任务”,崎岖的山路上,经常有他匆忙的身影。每周两次的家访是他的必须工作,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询问学生在家的情况、叮嘱家长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容塘分校有一名学生叫小洁(化名),是一名超龄且不懂白话的智障儿童,父亲已经七十高龄,家境困难。2008年秋季学期,小洁刚到学校就读一个月,家里便把她叫回去帮忙砍柴、收破烂。吴柱荣得知后,连续一周到小洁家家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小洁的家人。他说:“没有笔和作业本,我可以提供,总的一句就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最后终于说服小洁的家人,让小洁继续上学。小洁的父亲感慨地说:“没有吴老师在这个学校教书,我的孩子一生都无书读了”。

学校远在山上,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也是吴柱荣的一块心病,他说:“一定要让学生安全往返。”还记得2008年5月的一天,放学前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引发了山洪暴发,河水越涨越高,给学生回家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放学,吴柱荣顾不上回家,就忙不迭将30多个学生逐一送回家。他知道:三年级的吴建维、吴艳丽两兄妹要经过容塘冲山塘塘底的小路,这条路地势低洼,每每遇上大雨天气就会被排洪渠冲出来的水淹没,虽然被淹路段仅仅百余米,但为防万一,吴柱荣仍牵着两兄妹的手将他们送到家门口。看到吴柱荣亲自将儿女送到家门口,家长吴其林激动地说:“有了你这个活雷锋,孩子的安全我们就放心了。”除了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平日里吴柱荣还坚持每天中午、晚上在操场上安排学生排队,开展安全教育,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注意安全。

尽管工作繁琐忙碌,但吴柱荣从不倦怠。他就这样用无私的爱和奉献感染着学生,感动着家长。他在村里还是一个热心人,村里的大小事情比如丧葬、盖房,他即使再忙,也一定挤出空余时间帮忙,但当然得等到“放学后”。正因为总把这句“放学后”挂在嘴边,他得到了“放学后”这个有趣的绰号。2011年3月,容塘分校的退休老师吴崇林家办丧事,放学后,吴柱荣赶到追悼会现场,刚踏进大门,就有人喊:“放学后”到了,快倒茶。“放学后”,这个绰号既反映了吴柱荣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反映了当地村民对吴柱荣的赞许。

四十多年来,吴柱荣始终奋斗在他深爱的教学工作岗位,扎根在最平凡的乡村学校。寒来暑往中,他守护着故土的每一名学生,守护着这个小小的教学点的希望,守护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成为了山村深处最虔诚的教育守护者。

(责编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