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涵泳经典浸润文化——梅培军“现象学语文”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杂志文章正文
涵泳经典浸润文化——梅培军“现象学语文”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04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秦越霞

在“2014年柳州市教育特色展示周”开幕式上,柳州市第六届教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梅培军执教了一节展示课——《锦瑟》,这节入情入境、匠心独具的课让学生深受感染,会场上诗意流淌,就连在台下观摩的教师和专家也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气场”中。

从与梅培军的谈话间,记者得知自2009年以来他一直在做一项名为《现象学语文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已于2013年结题。据他介绍,“现象学语文”吸取胡塞尔现象学“主体间性”的理论方法,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的关系,使教学回归“个体”“本真”“在场”,使语文教学变得多彩、真实、质朴、鲜活。在古诗文教学中,梅培军运用“现象学语文”的教学方法,立足文本,立足生活,立足学生,让学生浸润于古代文化经典之中。

立足文本,潜心涵泳

在《锦瑟》一课的教学中,梅培军首先设置了诵读这一教学环节。“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通过引述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导入后,梅培军随即让学生诵读《锦瑟》全诗,品味诗中的情感。他还特意设置了诵读体会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诵读体会。其中一名学生说道:“《锦瑟》全诗弥漫着一股哀愁,因此我放低声音,减慢语速,将诗中迷茫、哀伤的情感表达出来。”

梅培军认为,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回归文本的必经之途。他十分重视诵读的作用,总结出“文言文六读法”:一读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句读;二读把握整体大意,形成意义完型;三读找出相关语言知识,突破言语细节;四读理清行文思路;五读品味文章意蕴;六读质疑、批评、鉴赏。梅培军说:“‘六读’不是指读六遍,而是指通过诵读达到六个层次境界。”

《尊生》是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讲述这篇文章的第一、第二部分时,梅培军很好地运用了“文言文六读法”。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让学生掌握“冬日衣皮毛”“葛絺”“大王亶父居邠”中带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再读课文把握大意,让学生概括文章第一部分的故事大意为“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父、善卷而不受”,第二部分的故事大意为“亶父迁岐山”。三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语言知识,并引导学生理解。四读课文要求学生理清行文思路,让学生思考子州支父等人拒受天下、亶父迁岐山的原因。五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感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等经典语句中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感悟文化,探究庄子的尊生思想。六读课文时质疑、批评、鉴赏,引导学生辨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辨析“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与“尊生”思想的互补。围绕这六个教学目标,他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渐抵文言文教学的深层。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梅培军重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以智力活动推动语感体验。他提出“多元促读法”,采取多种方式促读,如以画促读、以辩促读、以演促读、以写促读、以听促读等,以充分渲染教学情境。在《雨霖铃》一课的教学中,他采取以听促读的方法,先让学生分别欣赏邓丽君、包美圣演唱的《雨霖铃》,然后再让学生细听诗词朗诵录音,让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再诵读。在《促织》一课的教学中,他播放了相关的动画片,让学生将动画片中改编的结局与原文相比较并展开辩论,以辩促读。在执教《蜀道难》等课文时,他还让学生用方言读课文,感受古代汉语的音韵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梅培军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在或高声讽咏或低声吟哦中耳醉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先获得感受,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立足生活,巧设情境

“在‘情人节’这天,四个女士分别收到一束玫瑰花,花中各附有两句诗,分别是《锦瑟》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大家猜一猜送花人想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送花人与收花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引用李诗是否恰当?”在《锦瑟》展示课上,当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意象、体会情感后,梅培军顺势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分组竞猜交流。

梅培军经常这样在课堂内外创设能增进学生体验的教学场域。他指出,传统的灌输式或讲析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魅力和特点,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只有将知识情境化,创设并让学生进入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资源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与感受,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梅培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他常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特定的一个情境或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在《登泰山记》一课的教学中,他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法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各学习小组建立“泰山广告设计工作室”,根据文本、网络资源等为泰山旅游业设计宣传文案并在课前进行展示,然后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登山路线,并向游客介绍泰山的主要景观。在执教《秋水》时,他运用音乐、画面渲染情境,让学生一边听《高山流水》古琴曲,一边看“庄子乘风御云”“庄子坐而论道”“庄子醉醒之间看人生”水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庄子的神韵。

梅培军的“现象学语文”强调立足“生活世界”与“学生体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巧设教学情境,他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进行观察并体验。

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观察并体验的方法,梅培军称之为“生态体验法”。他运用“生态体验法”,设计或参与设计了《流行与传统——周杰伦及其“中国风”音乐》《解意象,品诗歌》《柳宗元在柳州》等综合性学习课程。在《流行与传统——周杰伦及其“中国风”音乐》综合性学习课程中,学生通过调查访谈、文化研究、小组合作、写作小论文等方式,亲自实践与体验,了解了“中国风”音乐是将“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起来而创造的乐种,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中国文化的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台湾教育学家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指出,现在学校教的都是“套装知识”,导致学生只学得抽象的形式,而没有学得抽象的过程。当记者就这个观点与梅培军交流时,他说:“我们应力图避免‘知识本位主义’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创设富有学科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

立足学生,沟通古今

在《锦瑟》备课稿中,梅培军用很长一段话分析学生学情,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他说:“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与发展潜能的教学主体,我们应了解学生的‘前语文学习’状态,整合并激活学生的个性资源,使其服务于文言文教学。”

学生的个性资源有很多,包括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兴趣爱好、课堂内外的疑惑与巧思等。在教学中,梅培军充分利用这些个性资源,将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现代手段相结合,让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感到学习文言文也饶有趣味和富有意义。

在《秋水》一课的教学中,讲到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时,梅培军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讲他们在课文中找到的词类活用的词语,然后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判断这些词语是词类活用的呢?”一名学生说:“我们先翻译,然后结合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判断。”梅培军说:“请你举例子具体说明。”学生想了想,说:“比如说‘秋水时至’是‘秋水按时节来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时’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时间、时节’,所以我们判断这里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梅培军当即肯定道:“没错,现代汉语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与文言文相比,它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仍然有传承的部分。大家面对文言文时不要怕,要去分析它的语言环境,并与现代汉语相对照。例如,‘我奇怪他’是说不通的,但是我们可以说‘我认为他很奇怪’,这不就是意动吗?以此类推,我们就不难理解‘邑人奇之’的用法与含义了……”他将文言文语法知识简单化,通过现代汉语的通俗例子说明古汉语的语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梅培军除了经常将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已了解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以今度古,还常常引导学生寻找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在《尊生》一课的教学中,他提问学生:“尧将天下禅让给孔子、孟子,假设你是孔子、孟子,你会怎样答复尧?”在执教《寡人之于国也》时,他要求学生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孟子的仁政主张,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活了文言文的生命力。

通过让学生涵泳吟哦、创设教学情境、沟通古今等办法,梅培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地感受、体验与反思,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激活了古典诗文的文化魅力与现代意义。他说,虽然《现象学语文的实验与研究》已经结题,但其内涵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与修正,仍需沿着无止境的教研之路漫漫求索。他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想得更深,走得更远。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