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培养愿读能写的“中国语文心”——记天津市特级教师陈秀征
杂志文章正文
培养愿读能写的“中国语文心”——记天津市特级教师陈秀征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陈秀征把培养中学生愿读能写的“中国语文心”作为语文教育的追求。他告诉记者,让学生愿读、能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追求,也是当前语文教育最应回归的目标。谈及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他说,今天的语文教育,“抓住了人文性,丢掉了工具性;突出了合作探究,削弱了自读的基础;阅读肤浅,作文虚伪;许多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基于此,陈秀征倡导生态型语文教学,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语文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以生活实践为教学依托,和谐生成为教学形态,富有生机为教学特点,发展生命为教学目的,实现师生共进。

师生同创课程

陈秀征认为,课标提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对课程创建主体及课程内容的区分不够明晰。为此,他把原来按课标设置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结构”发展为师生同创课程。

他解释说,所谓师生同创课程,蕴含着“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课堂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后现代大课程思想,在实践中可以解决“被选择”的异化。它既包含了创建新的课程,也包含了创造性地使用三级课程,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师生同创课程,关键在教材。陈秀征在“三级结构”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师生同创教材。在使用教材时,他注重单元组篇、专题组篇,突出比较阅读,通过诱发质疑、引发思辨、显示个性、启示方法,充分发挥篇目间的比较和生智功能。

高三语文《兰亭集序》是公认的较为难教的古文之一。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陈秀征带领学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每周读诗,推荐《古诗十九首》等篇目,反复朗读其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类的诗句,让学生体味古人感叹时光流逝、珍惜时间的情感;每周唱歌,推荐思索生命的歌曲,如刘欢的《心中的太阳》“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让学生感悟生命的追求;课前印发材料,包括魏晋风度的材料和几首诗歌,让学生根据形象化的材料初步感知魏晋风度。

这种“课堂前的课堂”,实际上已经给学生学习古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篇“小古文”,更是“大古文”,延展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思维、情感与智慧都丰富起来。

充分发挥师生同创课程、同创教材的优势,陈秀征的课堂充满智慧,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借助师生同创的教材,他提供了许多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背景和辅助材料,以真情实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的手、脑、心与文本、教师、同伴一起动起来。

多年来,陈秀征自编了许多辅助性教材,设计了体验活动和研究专题,使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便于实施。例如他选编了几种版本的《现代散文助读》,其中:2008版采用主题组元的编选方式,以“人”“城”“河”“树”“鸟”“史”“情”“究”“思”“心”“壮”“柔”十二个主题词统领每一单元的阅读与训练;2011版采用文体组元的编选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哲思”“小说”七个文体角度来选编。

陈秀征强调:这些选文都贴近高考,适合学生阅读,突出阅读、感悟与训练相结合,通过练习,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每一专题阅读后,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心得表述出来,增进了个性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融合度。

让学生愿意读

陈秀征认为,文章要读出味来,读出法来,就必须解决课内学习“吃什么,怎样吃”,课外阅读“去吃,吃出营养来”的问题。因此他指出:怎样读,靠方法,方法主要来自课内,教师要在课内训练学生怎样读书。

谈到阅读的方法,陈秀征列举了详细的“阅读法十四项”:素读主义、整体把握、拟作阅读、以写促读、朗读熟读、快速阅读、穿插阅读、比较阅读、反复阅读、专题阅读、表演阅读、探究阅读、个性阅读、创造阅读。

他举例:就拿素读主义来说,其强调不能先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要摆脱一切资料,摆脱自身先前阅读的成见,自己去嚼,去体会,“让每一个词语去撞击自己正在敞开的心灵”。他说,这些阅读法不一定要求学生都掌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师做好指导。

陈秀征的语文生态型阅读教学遵循七个流程:读、思、说、辨、写、再读、扩展(读写),即“生态型阅读教学七步法”。陈秀征说,这七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都有可能抑制学生的阅读思维,“读的少,就会对文章陌生;不思考,就概括不了纲要,只抓了只鳞片爪;不说出来,就会随大流,或致使看法片面;不辨析,就会让模糊的概念更模糊;不写,阅读得就不够直观;不重读,许多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不扩写,不利于培养发散思维”。

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陈秀征在遵循“七步法”的基础上,通过“挑刺”的方式,重新解构《拿来主义》。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如针对什么问题阐明了什么观点、论点是否鲜明、层次是否合理等,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文中论点的表述不够鲜明”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围绕一问题,学生思、说、辨、写、再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个问题:“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什么,第二、五段是否可以删除或调改,捧画、梅兰芳、尼采的例子用得似乎不妥当,外国文化可以换成什么比喻等,而教师则不断推动讨论的深入……

如此层层研读,重新构建,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在进入文本、解构文本之后,学会了跳出文本、重构文本,进而超越了文本,培养了批判思维。课后,陈秀征说:“学生很欢迎这种教学设计,感觉有惊喜,收获大,思考带劲儿,许多思考维度是自己读课文时想不到的。他们很愿意再读课文,愿意尝试改编课文。”

陈秀征主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古文阅读上,组编了《论语百句精选》《文言经典课文阅读》《文言经典语段阅读》等材料。陈秀征说:“语文生态型教学建立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上,这一点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让学生愿意写

如何让学生愿意写?陈秀征认为,作文教学方法很重要。为此他构建了“物→意→文→改→发→人”完整的作文教学流程。

他这样诠释:“物”指学生所认识和接触的物质环境诸要素,是作文的源泉;“意”指学生作为主体对“物”客体产生的体验、情感、哲思,它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文”指学生将生活观察及思考写成各种文字;“改”指师生对作文的种种修改;“发”指将学生的作文展示、交流;“人”指学生通过写作和交流发表体会,感受参与生活、写作育人的快乐与幸福。

为了促使这一教学流程取得实效,陈秀征提出“生态型作文教学魔方模型”,将作文训练流程的六个环节作为六个面,组成一个“魔方”——“物”在下平面,“人”在上平面,其它四个依序居于魔方中间的四个平面,每个面内的小方格代表不同的内容。

陈秀征说,在这个“魔方”中,“物”为写作的源头,“人”是写作的归宿。每“面”中的小方格,下(左)层为基本点,中上(中右)层为分解的具体点或新鲜点,每个小方格都可再细分和具体化。例如“物”面,左方格内可分别为阅读来源(课文、书刊、名著),中方格内可分别为生活区域来源(家庭、校园、社区),右方格内可分别为新事物来源(新技术、新潮流、新热点)。这样区分后,平时作文教学时处于什么样的生态下,它的上下游各需做什么,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就一清二楚了。

在一堂名为《层进思维能力的训练》作文课上,陈秀征让学生由“学而知之”延伸,在“_____而知之”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在引导学生构思作文时,他巧妙运用“魔方”进行教学:“物”一面,引导学生使用横向思维,充分发挥平时的生活认知,得出“行而知之”“劳而知之”等观念;“意”一面,引导学生对“物”深思,如“实践出真知”“劳作出真知”等,可联想到富兰克林、霍金、神农尝百草等事例;“文”一面,让学生尝试写作文,教师点评、发现问题;“发”一面,学生将各自的作文展示、交流,例如郭同学的作文《静而知之》,经过集体讨论后,明确了“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真正明白‘宁静致远’的论点,探讨了‘纷繁喧闹的时代,浮躁的内心’等问题情境”;“人”一面,学生认识到发挥集体智慧的好处,如在填题目时,大家提出了“探而知之”“辨而知之”“玩而知之”等论点。

为了让作文教学更深入、立体,陈秀征还开发了六种作文教学课型:读写课、践写课、境写课、体写课、飞写课(自由写作)、改写课。陈秀征总结说:“生态型作文教学,追求的就是作文教学的全态全程、和谐互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陈秀征遵循丰富生活、富有生机、丰盈生命的原则,探索并践行的语文生态型教学成效显著,所教的学生乐于读书,乐于写作,生活态度积极,不少学生以突出的综合能力在高中乃至高校中成为社团骨干。而追求生态型语文教学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教育中心近年来也取得了突出成绩,2013年的天津市语文高考第一名就以143分的佳绩花落海滨。

(人物小档案:陈秀征,天津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海滨教育中心教研员,天津市课改专家库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会员,全国中语会语文名师教研中心会员,人教社农村语文教改中心支农志愿者。在《语文月刊》《语文考试研究》等发表文章总计20多万字,个人专著《中学语文生态型教学建构》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