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0        返回列表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陆 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和数量千差万别,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得越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就越丰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就越好。为了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学校所在地的地方和社区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配置课程资源,这是综合实践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在全国各地有关该课程的实践探索中,一些地方和学校虽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盲目、随意、浅表、零散等问题,但从整体上看,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适合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我们注意到:在教育内容的扩充方面,有时需要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典型对象的选取方面,有时需要从课程资源中选择一个典型的对象,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或增强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在课程实施条件的创设方面,有时需要从课程资源中寻找一个适当的“工作平台”(包括场所或情境),借助与活动主题相关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文化设施等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必要时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现有条件创设出更加理想的“工作平台”,以保证学生在自主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有更多的收获;在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度方面,既可以关注课程内容的覆盖面使之范围更广大,又可以通过对有关内容的挖掘使之走向纵深,或透过表层的内容去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实现由表及里的迁移,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各地遵循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多重策略,因地制宜,努力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一、学校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学校组织管理资源和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学校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首先关注学校、教师这些就在身边的、丰富多彩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最为便捷的课程资源。

案例1:南宁市第三中学《播音与主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园电视台是南宁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南宁三中)的特色学生社团,该社团把促进学生技能实践和全面发展作为社团活动的根本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该社团的专业课与社团活动的延伸与辅助,南宁三中开发并实施了《播音与主持》校本课程。该课程以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播音主持基础教程》为指导,向学生讲解发声基础,纠正学生的语音与语法偏差,引导学生练习广播电影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并直接参与校园电视节目与新闻的录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主持与即兴评述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与练习习惯,培养播音主持的专业素质。

1.教学要求

(1)练习正确的发声方式,改正语音语调及语法上的错误,养成课后练习的习惯。

(2)培养散文、寓言、诗歌、新闻等不同文体的朗读方式与技巧。

(3)学习新闻稿件的写作规范,培养基本的新闻写作能力。

(4)了解基础上镜化妆方法与上镜服饰的搭配。

(5)通过模拟主持练习,培养主持与即兴评述能力。

(6)简单接触电视摄像与编辑。

2.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见下页表格)

3.课程阶段

(1)第一阶段。①学习人口的发声原理和正确的发声方法;②掌握发声练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③纠正语音、语调和语法中的偏差,强化使用正确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观念,养成自我纠正错误发音的习惯。

(2)第二阶段。①播音朗读能力培养:借助视频与录音学习散文、寓言、诗歌的朗读方法(小组练习);②新闻播音朗读能力培养:观察新闻播音,了解新闻播音的特点(小组练习);③朗读中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控制。

(3)第三阶段。①电视节目稿件写作:了解电视节目及节目稿件的结构、文法特点等;②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学习新闻稿件的5个要素,锻炼新闻写作能力。

(4)第四阶段。①了解有关摄像机的基础知识与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②学习视频编辑基础:了解视频编辑软件的界面功能,语音基础编辑实践。

(5)第五阶段。①上镜化妆方法;②上镜服饰搭配:色彩搭配原理、新闻拍摄的背景色与服装的关系等。

(6)第六阶段。①模拟主持与即兴评述:分小组准备主持题目与即兴题目,课堂表演,老师与学生分别点评、打分;②播音主持实践:在演播室中实践主持、拍摄,锻炼现场能力与压力控制。

鉴于播音主持专业对实践的特殊要求,第六阶段的实践将穿插于理论学习和实训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总结经验,积极寻求自我改进与调整。

4.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①根据学生个体技能的实际提高程度,随堂评价;②根据课堂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性评价;③分层次的阶段性测试评价;④情意表现评价;⑤学习态度评定;⑥年终性的技能评价,全年知识技能、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的综合评价。

(2)教学评价。播音与主持校本课程的评价以教学过程中的表现(50%)、教学比赛的结果(20%)和个人技术水平(30%)为主。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完整的考勤制度;②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登记,保证课程的修习时限;③积极探索学生互评、自评的功能与策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

案例评析:本案例强调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打造社团,并形成校本课程,这是充分开发学校和教师资源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较为成熟的一种方式。该课程不仅整合了语言学、新闻学等多元化、多类型的课程资源,而且提炼、打造了《播音与主持》校本课程,有特色,有制度,可持续。在大规模、可持续的活动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由扶到放、由浅入深,并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案例2:各中小学校的科技节活动

定期举办科技节活动是许多中小学校的传统项目,其指导思想通常是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同时通过构建学校科技教育平台,展示学生科学素养,为每一位学生的探索精神、科技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找到合适的载体,活跃校园科技生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为了确保每届活动的顺利实施,通常各校都会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设定每届活动的主题、具体的活动内容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与奖励办法等,开展活动之前通常还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

案例评析:此类案例既充分地激活了校内的各种资源,如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也广泛地启用了校外的社会资源,如科技馆、电影院等。既用上了学科本身的资源,也用上了跨学科的资源,如电脑作品利用了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的课程资源,小发明小制作利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课程资源等。

立足于校内,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社团队伍以及环境、教师、家长等资源优势,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最为便捷、有效、安全的资源支持。

(二)学科课程整合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新课程:它既是综合课程,也是经验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各学科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反过来,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也可以用于其他学科教学的资源,促进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开放,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学科学习的思路和学科知识运用的空间。

案例3:桂林市第四中学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设计

课程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

由上图可以看出,桂林市第四中学的这个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并整合了该校原有的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课程资源按学科内部整合和学科间整合两种方式来操作。在整合之后,他们以学科资源为主体,进行充实、调整、转移,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案例评析:本案例以学校的学科课程为基础、依托和出发点,巧妙地将学科教学中的基础课程、研究课程、拓展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契合在一起,兼具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双重功能,既深化、拓展了学科教学,又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4:浙江省富阳市万市中学的语文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浙江省富阳市万市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该校语文组以“本地建筑风格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主题进行了“发掘本地建筑资源,让作文教学具有本土特色的尝试”实践性课题研究,从“踏足龙羊山水,激发热爱之情去作文;参观明清建筑,激发自豪之情去作文;寻访先烈遗迹,激发崇敬之情去作文;收集民间故事,激发亲切之情去作文;了解古镇小吃,激发乡情乡亲去作文”五个方面入手,分门别类发掘本地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拓宽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案例评析:将语文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利用了语文课程的资源,又开发和利用了社会资源,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语文的课程资源,反过来又对语文学科知识和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强劲的动力——这种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策略,会得到学科教师的持续指导,可以引发学生持续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将语文教学与“地域性小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以“地域性小课题”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素材,以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促进“地域性小课题”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在“地域性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可着力开发和利用以下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遗址、古迹,土生土长的文学家、诗人的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仁人志士的奋斗足迹及其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等。

(三)学生资源开发的策略

学生是各种显性价值的聚合点,也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资源富矿:家庭要通过这个资源实现家庭幸福,教师要通过这个资源彰显教育教学成绩,学校要通过这个资源来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开发学生资源的前提就是把提升学生各种能力的隐性作用与学校、教师、家庭多方面的显性需求结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两种课程的资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与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如果相互脱节,或若即若离,都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引发学校行政部门、教师、家长甚至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学校不得不让学生“被实践”,应付“高考”或“中考”的有关指标要求。反之,如果二者结合好了,往往能取得持久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5:“阳光公平性”的主题探究实践

在某初中班级的一节以“阳光·生命”为主题的作文指导课上,当一名女生谈到自己的文章切入点“阳光极其公平地照耀我们”时,一名男生突然插了一问:“阳光公平吗?”女生反问:“怎么不公平?”教室里一下子寂静下来。老师看看男生,再将目光扫向全班,然后说:“公平不公平不由谁说了算,要有论据。”很快,班上学生分成了两大组,一组讲公平,一组讲不公平,大家唇枪舌箭,却始终拿不出一个“标准”答案。老师提示:“没有主题的争论和没有论据的假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大家想想,我们该怎么办?”经这提醒,立即有学生提出方案:下课后查资料,一周后见结果。一周后,学生纷纷提交了各自的研究论文,其中有两篇论文格外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一篇是《一楼的阳光——试论阳光的不公平》,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谈了楼距问题,列举了许多高层住宅区的楼高与楼距,调查了许多一楼住户的切身感受,请教了地理老师关于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等问题,还请教了数学老师有关的计算问题等等,最终得出了“阳光不公平”的结论;另一篇是《渴望阳光公平——浅谈教育公平》,学生把阳光抽象化,用来比喻教育公平,并对不同学区不同学情的学生以及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都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得出“教育公平目前仍是一种‘渴望’,哪怕是体育课都‘被阳光’了”的结论。

案例评析:在本案例中,学生提出的见解不一定全面,但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加上教师不间断的指导、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思考、提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能充分体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自主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结果统统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范畴,注意收集、整理与提炼课程资源,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善加引导、总结,为学生的学业、思想、个性品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与社区合作的策略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应是双向互利的长期合作,因此,要尽可能与社区签订协议来规范这种合作,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尽可能地发现、利用社区内各种有利的人力、物力、环境和文化资源。

案例6: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与社区合作开展环保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2002-2003年,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的部分学生对南湖水质进行调查,便是典型的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合作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学校内外有机结合的特点。该校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组成相关课题组,在确定主题后,引导学生积极准备资料、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计划以及初步拟定的合作计划书等),并主动和社区办事处联系,找到负责社区活动的工作人员,与之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当合作进入实质阶段以后,学校又对活动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及时反馈(下表为该校教师对该项活动前9周的指导记录)。在社区人士的参与下,该校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围绕活动主题,对学校旁边的南湖水质进行了生物种类入侵等方面的环保问题调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实地调研、做课题实验等,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

案例分析:本案例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社区的全程合作,从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开始,就与社区保持着稳定的联系,社区人士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如召开研讨会、共同开展调查研究等。这些合作不仅是全程性的,而且是多层次交叉性的:校内的制定计划、教师指导、过程点评、交流研讨与校外的调查、访问等交叉进行;社区人士与学校师生的互访、互动穿插其中;学科教学与查阅资料、实践学习互相交融,以学科教学引领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促进学科学习。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为了营造学校与社区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学校可以不时组织社区人士来学校参观、学习,根据社区和家长资源的实际情况,组织社区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与管理,以便于开展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与合作行动;学校和社区还可以联合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让社区的居民、家长和学校的师生都能感受到合作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就双方的合作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确定合作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

三、社会资源开发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引领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课程,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社区资源的范围主要限于学校或居住地周边,而社会资源具有更加广阔的活动范围。

案例7:南宁市第三中学的德育基地建设

1.课程目标

通过缅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2.课程安排

(1)活动时间:11月13—14日

(2)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高一年级3个班学生。

(3)活动内容:①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②参观粤东会馆;③与百色高中师生座谈。

3.课程内容

(1)课程准备。①班主任通过班会向全体学生作思想动员,讲清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并进行纪律、安全方面的教育;②历史老师向学生介绍百色起义有关知识;③学生自备衣物、雨具、现金。

(2)课程组织。由一名校级领导做总负责人,成立由1名校级领导、1名学生处领导、3名班主任组成的课程领导小组。各班班主任负责将本班学生分成7—8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并将任课教师分到各个班参与组织及安全管理。整个课程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班级座谈。内容包括班级建设、学习体会、内宿生活等,由班主任、班委策划并组织实施。

4.课程实施步骤(略)

5.课程总结

(1)各班通过班会进行总结。

(2)个人总结由班主任收集并挑选出学生的周记,参加活动的班级各出一期板报。

(3)班主任作本班课程活动总结。

案例评析:本案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教师指导、学校层面组织与班级组织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教育为立足点,以建设德育基地为抓手,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既体现出德育课程的特点,又因其课程形式的实践性、课程空间的开放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而最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活动地域的广阔性,以及有充分的课程准备及后续的课程总结与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学到有关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应注重学校的组织管理资源和教师、学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还应注重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社区、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应将以上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也要注意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尽量避免仅仅关注校内或校外单一资源、仅仅强调学校组织或学生自主实践单一方面。综合开发,有机整合,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

[2]罗青林、吴立新、沈小忠.基于“地域性小课题”研究的农村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探索[DB/OL].http://wenku.baidu.com。

[3]徐国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创生思考[DB/OL].http://www.chinazhsj.com

[4]马云鹏、丁锐.新课程实施中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B/OL].http://www.pep.com.cn。

[题图为作者(左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治区专家指导组成员,与组长兰瑛(中)一同到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作调研时,与该校教师合影]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