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打造学前教育发展新模式——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学前教育纪实
杂志文章正文
打造学前教育发展新模式——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学前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陈 蓉 蒙秀溪 通讯员 杨显华 勾元芬

走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各地的集市上,随处可看到独具民族特色的妇女背包,背包上绣着的学前教育的各种宣传标语让人眼睛一亮。“除了发放、张贴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和宣传画,我们还借助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来宣传学前教育,这是我们隆林的特色之一。”该县教育局局长范再彪说。

受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隆林的学前教育一度落后。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使该县的学前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该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3月,该县有各类幼儿园170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全县幼儿学前一年入园入班率为88.92%,学前三年入园入班率为75.6%。

让学前教育惠及千家万户

进入该县德峨乡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德峨中心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幼儿们有的坐滑梯,有的坐木马,有的玩翘翘板……玩得不亦乐乎。该园园长陈桂兰向记者介绍,隆林教育局很重视幼儿园的基础建设,为该园添置了大型滑梯等幼儿游戏设备,极大改善了该园的办园条件。

德峨中心园的改变是隆林改善幼儿园办园环境的一个缩影。在该县,不仅公办园得实惠,民办园也获益不小。该县民办园育苗幼儿园的园园长周昕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园最大的变化就是室外场地扩大了,教学楼翻新了,设备增多了。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还能获得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这些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呀!”

自2000年以来,隆林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每年从财政中抽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完善、优化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并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学前教育,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据统计,该县十余年间共投入520万余元建成县、乡(镇)、村级公办园23所,引进民间资金3 638万元建成民办园110所。该县还投入近4 000万元加强各类幼儿园硬件设施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县各园的办园环境。范再彪局长说:“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把学前教育搞扎实,能够促进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近年来,隆林先后出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2001-2005年周期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早期养育与发展合作项目实施方案》《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2006-2010年周期中国政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早期儿童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县、乡(镇)两级学前教育领导机构,集合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构建起层级分明、责任明确的学前教育管理网络,要求卫生保健、妇联、团委、财政、公安等部门参与到学前教育建设工作中,为学前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该县还在县直和乡镇幼儿园里设立了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县里设专职幼教管理干部4名,每个乡镇设幼教专干1名,对各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引导各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

如今,隆林的学前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县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学前教育已经惠及千家万户。隆林的县直机关幼儿园办园成绩逐年提升,就是该县发展学前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范例。近年来,该园在提升硬件实力的同时,把当地民俗文化引入课堂,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实际,开展草编、刺绣、民歌教学,丰富教学活动。该园副园长屠琛说:“我们的办园得到了局里的关怀,局里经常聘请专家到我园指导办园工作、培训教师,让幼儿们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务。”

将非正规教育点打造成亮点

“牛群里跑动着花一样可爱的娃娃,竹林里走来了蜜一样甜美的人家……”伴随着一曲优美动听的《苗家美》,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苗族小姑娘撑着小花伞,跳起了欢快的苗族舞蹈,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是猪场乡那伟村塘房屯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开展教学工作的真实场景。

在隆林,群众居住分散,农民经济收入低,以往许多山区孩子不能正常入园。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县从2000年起实施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工作,使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有了教育点,该县开始组织当地中心幼儿园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到教育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幼儿认字、做手工、讲故事、唱歌跳舞,同时教授幼儿家长有关幼儿营养、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育儿知识。

塘房屯距离猪场乡中心幼儿园较远,过去该屯许多适龄幼儿不能入园。2008年,隆林教育局在这里开办了非正规早期教育点,每到周末,全屯适龄幼儿及其父母就会聚到村主任杨美珍的家中,接受猪场乡中心幼儿园的几位老师的授课。记者到当地采访时,幼儿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稻谷、绿豆在纸上粘出小鸟、小鸡、蜗牛等图案。看到记者来了,孩子们纷纷向我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美丽图案。

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赞誉。唐坊屯村民罗陆勇说:“屯里办了教育点,从家里走过来也就两分钟,周末会有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来上课,不仅让小孩子学到了知识,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育儿方法。”该县德峨乡田坝村的张家寨,过去同样存在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当县里决定在此成立非正规早期教育点时,一位张姓老乡主动提出用自家的房子作为教学地点。教育点“开学”那天,寨里的老公公、老婆婆都来当“傍听生”。据了解,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隆或乡马卡村的播蒙教育点、革步乡红岩村教育点……

自2000年至今,隆林先后建设非正规早期教育点103个,有效地解决了偏远山区幼儿受教育难的问题。但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工作仍然存在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并非长远之策。为此,该县不断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扩大各地学前教育容量,正规园不断增加,非正规早期教育点逐年减少,目前只剩下6个早教点。

多彩活动助推学前教育发展

“这样的活动很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有用的育儿知识,健康育儿的意识也增强了。”韦义战的孩子在德峨中心园就读中班,刚刚参加完“育儿沙龙”活动的他,愉快地与记者分享了刚学到的幼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他告诉记者,幼儿园每个月都会举办这样的活动,每次沙龙都会选择一个育儿主题,还会根据时下热门的事件来选点。

为给幼儿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该县自2001年起,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式,组织当地幼儿园的老师,协同当地卫生部门的医疗、保健人员,妇联、团委的志愿者等组成一支保教工作队,开展“育儿沙龙”活动。各乡(镇)的早期教育资源中心根据当地实情制定活动计划,一般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每个月举办一期有关婴幼儿养育与发展内容的家长培训班。家长们按时参加活动,向医疗、保健人员咨询疾病预防等知识,并互相交流育儿经验,为家长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育儿沙龙”开展至今已有13年,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7个点扩展到2002年的12个点,到2005年,活动已经延伸到了各村、屯。

除开展“育儿沙龙”,该县还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在隆林,所有的幼儿园(班)都挂牌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分期、分批培训示范家长学校的校长和教育骨干;另一方面要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为家长们提供育儿信息,提升家长、看护人的素质。在隆林的县直机关幼儿园,学生家长黄雏燕告诉记者:“幼儿园经常在园中开展家长学校活动,让我们这些不懂幼儿教育的家长也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孩子智商培养这方面我就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岩茶乡中心幼儿园是成功举办家长学校的一个典型,该园尝试了多种方法,除了讲座,还有课堂讲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家长学校从乡中心幼儿园辐射到村办园,有效促进各园的发展,全县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县教育局副书记杨显华告诉记者。

历时15年,隆林打造出了符合县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收获了累累硕果。2000年、2001年,天生桥镇中心幼儿园、德峨中心园先后获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2007年、2013年,县直机关幼儿园、县民族幼儿园先后获评为百色市市级示范幼儿园……该县也先后获得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实施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