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看待“千万别报体”?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千万别报体”?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单德胜

高考成绩出来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填报志愿又开始了。配合这件事,近期网络上开始流行一种“千万别报体”。一些在校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前辈”,把诸如“千万别报汉语言,因为白上四年学”这样的句式写在一张白纸上展示出来,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谆谆告诫”即将步入大学的“后来人”,要认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要被光鲜的专业名称蒙蔽了。一时间,这些由“专业代表”举着“千万别报×××专业,因为×××”牌子的图片在网络上疯传,被网友称为“良心话”“大实话”,由此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议论。

当大白话变成流行语

“千万别报项目管理,因为考试太坑爹”“千万别报广告设计,因为你会加班加到吐”……仅从遣词造句的方式来看,这次流行的“千万别报体”其实就是一些明白晓畅、略带调侃语气的大白话,但为什么也能流行起来呢?有评论指出,这次流行的“千万别报体”,原本就不是以语法取胜,而是以内涵取胜,它包含了网络流行文化的基因,契合了网络流行语所必需的各项因素。

细究起来,“千万别报体”能够流行,至少有以下几点因素在推动。

第一,时间因素。近期正是“如火如荼”的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尽管“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这个时候,有关高考的话题、高校录取的话题,以及专业选择的话题等,都会被火热关注。尤其是大学专业关乎一个人的就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此时此刻爆出一个“千万别报体”,无疑十分吸引眼球,赚足了点击量。

第二,人物因素。从网络流传的图片可知,参与制造“千万别报体”的网友,要么是已经进入大学的学哥学姐,要么是已经参加工作的“过来人”,这些“前辈们”现身说法,同时配以“现在流的汗和泪,都是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这样的“良心话”,告诫学弟学妹们“选专业要慎重”,尽显调侃之辛辣,当然很能引发“同类人”的共鸣。

第三,事件因素。据悉,“千万别报体”源自于今年江苏省的理科第一名吴呈杰。吴呈杰原本准备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但采访他的记者临时撇开话题,不建议他学新闻,因此他转将志愿投向了金融学。新闻记者对吴呈杰的规劝,在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中引发强烈反响,于是众人参与制作了这些“千万别报体”。

以上几点因素结合在一起,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于是“千万别报体”开始流传。许多网友模仿“千万别报×××专业,因为×××”的造句样式,把图片发到网络上,网友们相互转载,不断助推着“千万别报体”蹿红网络。

不要被“千万别报体”误导了

不过,如果你真把“千万别报体”当成“过来人”的规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此套用一句拗口的话:千万别被这些“千万别报体”误导和蒙蔽了。

实际上,参与制造“千万别报体”的网友,只是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借口,找到了一个情绪的激发点,把就业的不易、工作的压力、人生的迷茫等问题,通过这种戏谑、嘲讽的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

“告诫学弟学妹们是假,倾吐自身工作的各种压力和无奈才是真。”某网友的这句话,应该说直指“千万别报体”的要害。确实,网络上几乎每一种“体”的流行,哪次不带着宣泄个人情绪的因素在其中?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参与制造“千万别报体”的每个参与者,似乎都是在被现实欺骗后,突然发现了生活与社会的真相一般,但倾诉完后的另一面呢?又不是仍得继续学下去、工作下去,“该干嘛干嘛”,几乎没有丝毫改变。

细看这股“规劝风潮”,其实还能看出其中有一种跟风心理在作祟,通俗地说就是“一人倾吐,多人跟着起哄”。人民日报的评论把这称作“集体性埋汰”:把职业带来的好处当作理所当然,而把不足之处无限放大。尽管说某些“规劝”并非毫无依据,但其毕竟不是严谨的判断,还未达到可以颠覆某个专业价值的地步。为此,笔者给出“不能迷信、不能全信,也别不信”的建议。

认识到以上这些,也就认清了“千万别报体”本来的面目。即将填报专业的高三毕业生大可不必太在意了,弄清楚自己最合适什么专业,找准日后的发展方向才是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很多专业其实都是好专业,但可能不适合某个人的性格和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并不能立即感受到该专业所给予的价值。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可咨询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深入了解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出判断。当然,报专业者更应遵从自身内心的需求,多从个人的兴趣、天赋、特质等实际出发,不要被别人的感觉牵着鼻子走。

正视隐藏在其背后的问题

每一次网络语言流行的背后,实际上都是现实的投射,“千万别报体”也不例外。在这一场对专业和行业的抱怨和倾诉中,实际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人生职场的诸多困扰,折射了社会发展、教育体制的各种积弊和缺陷。

首先是高校专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束缚。专业人士指出,高校专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一定束缚。所以有不少人提倡通才教育,但这并不是歧视各种专业的理由。其实,在大学里对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在社会中对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都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抱怨当初专业没选对之前,这些“过来人”有没有反省:自己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里尽了最大的努力,将个人的发展提升到最大化?毕竟相同专业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报错了专业”,出类拔萃、做出一番成绩者大有人在。与其归咎于过去专业的选择,不如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状态,通过努力获取更大的提升。

其次是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中,许多课程安排老式、古板,不少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跟不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这种落后教学模式与新型思维模式的冲突、脱节落后的专业知识教授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发展的矛盾、形式化的校外实习与残酷职场造成的巨大落差,都会使学生对高校学习的作用尤其是专业选择的正确性产生质疑。为此,高校自身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设置,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仔细寻求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合适、更广阔的成长平台。

再次是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目前,很多学校都未开设学生生涯教育,哪怕是开设,也大都形同虚设,很少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考试成绩,使学生们认为读书期间的人生目标就是高考。高考一旦过去,就迷茫不知所措,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没有未来的打算,哪怕是在选专业这件事上,也缺乏主见,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因此,只有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让其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学习和成长,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当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才能做出及时、恰当的处理。

此外,人才流通渠道不畅通,上升空间小,社会阶层固化等,都是“千万别报体”深层次投射出的社会问题;民众持续低迷的幸福感和职场体面感,也在困扰着当今这一代年轻人,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