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状元”复读,你怎么看?
杂志文章正文
“状元”复读,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点赞:励志与追梦的榜样

@赵逸云(中学教师):仅就高考而言,我们需要像刘丁宁这样的榜样,学习成绩优秀,目标明确,有执着的追求和梦想,激励着许多奋斗在高中求学阶段的学生。

@李云飞(中学教师):刘丁宁能很勇敢地放弃,很勇敢地站出来,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随波逐流,这是很多大一学生做不到的。相比那些盲目报考大学的人,刘丁宁从一开始目标就非常明确,这是值得学习的。

@江南独钓(热心网友):无论刘丁宁的做法反映了哪些教育弊端、触碰了哪些无奈的现实,我们都应该尊重她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与“状元”身份无关。对于这个勇敢执着的小姑娘,大家理应先点赞。

追问:复读影响了高考公平

@唐 飞(时评人):出于升学率、“名校率”方面的考虑,很多高中当然愿意接收像刘丁宁这样的“学霸”复读,并且在平时的学习辅导中会特别照顾,这无疑会占用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榆林木木(中学生):原本成绩就很好、已经有过高考复习和考试经验的学生选择复读,从哪方面来说都具有诸多优势,对应届生而言很不公平。

@张过文(时评人):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还是较为紧张的,不少学生只能望名校而兴叹。刘丁宁原本就读的港大是名校,退学复读后又考上北大,进退之间,其实无异于占掉了两次就读名校的资格,不利于高校优化招生。

@杜 力(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某些地方,如果某些复读生成绩突出,就直接转为正式应届生;应届生成绩不好的,就劝其不参加当年高考而直接复读。通过这样的筛选,其高考升学率明显提高了。这种乱象才是最大的不公!

建议:不如早一年到社会中历练

@方作莲(学生家长):刘丁宁的例子或许只是个案,我不去评判其中的好坏。我只是觉得,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如果考上的学校还是不错的,就没必要再去复读了,不如早一年升学,早一年到社会中历练。

@阿丽丽(某公司职员):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同学,将来你要融入的是社会而不是某个大学,与其浪费一年去嚼那些早烂掉的知识,不如早些进社会锻炼,早晚你会知道生存能力和文凭哪个更重要。

@何大勇(某高中校长):复读需谨慎。尤其是对于高分复读生来说,复读一年能巩固知识,但能否在考场上正常发挥、考上理想的大学和专业,还得打个问号。这里面的风险,还是要好好掂量的。

@劳庆功(心理学家):我倒认为名校生是弱势群体,辛苦冲刺进了名校,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在大学里变得很普通,在就业时又“高不成低不就”。反倒是那些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认清了方向,踏实就业,有了更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待“复读”,你能否悟出点什么呢?

思考:能否从制度层面解决这一问题

@李芳芳(教育学者):如果我们有自由转学制度,那么去年刘丁宁完全可以从香港大学申请转入北京大学,就不用再耽误复读的时光了。但这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制度,处理好哪些大学间可以自由转学、这些大学“等级”如何划定等问题。

@于景龙(时评人、教师):哪怕不能做到自由转学,但能否实现短期内的“成绩通用”,比如去年的高考成绩今年仍可用,高校每年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即可,这样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复读”出现的各类问题。

@王 河(大学教授):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实现多元录取,不搞一考定终身,不搞高校定向招生,如果条件符合,多所高校可同时向考生发出录取邀请,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