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信息化促均衡发展——我区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纪实
杂志文章正文
信息化促均衡发展——我区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纪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15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我觉得现在上课很开心”“我觉得现在上课很有趣”“我学会了画画”……近段时间,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骨龙小学弄耀教学点(下文简称弄耀教学点)的孩子们特别高兴,因为教学点里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他们用上了电脑、看上了视频、学唱了歌曲、练习了画画,体验到了学习的精彩、快乐。

这得益于2012年11月19日教育部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我区的有效实施。在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我区落实配套经费3 500万元,为在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了优质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8 000多个教学点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该项目的实施,便于各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有力地提升了我区各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勇于克服困难

“推进项目,要明确责任主体,严格遵循相关程序。”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说,“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规开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评估验收,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要求实施推进。”

据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责任,分别从领导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该项目,成立了以自治区教育厅相关领导为组长,科研处、基教处、电教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领导小组,设立了项目领导办公室,制定统一的招标采购方案、项目培训方案、评估验收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等,认真、周密地推进各项工作。

“我们把这个项目定为‘交钥匙’工程。”我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办公室成员、自治区电教馆副馆长蒋万文告诉记者。为了使该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自治区电教馆制定了《广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作指导手册》等文件,分别从设备采购、设备质量测检、设备质量验收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由符合设备采购标准的中标人负责各项目学校的全部设备和辅材的安装调试工作,县(市、区)教育局负责项目设备的签收安装和调试验收等工作,二者职责分开,在“交钥匙”之前,中标方和验收方各司其职,责任明确。

项目启动实施后,区内各市、县(市、区)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开展摸底调查,制定技术方案,充分发挥中心校的作用,确保项目按时、保质顺利实施。由于绝大多数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运送设备往往成为一大难题。

弄纳教学点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该教学点唯一的教师韦朝勇告诉记者,弄纳教学点不通公路,没有手机信号,学生上学和放学都要走山路,有的孩子要走三四十分钟才到家(校)。

如何解决设备运送的问题?韦朝勇说,村里的群众听说学校要安装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十分高兴,有两名热心群众牵来了自家的马,帮忙驮运这些设备。如今,这个偏僻的教学点已经顺利安装并使用上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都安瑶族自治县电教站的一名工作人员称,像弄纳教学点这样不通公路的教学点,在都安有100多个,最远的保安乡安阳小学弄除教学点,要翻山越岭徒步3个小时才能到达。

都安的情况,在我区绝非个案。教学点原本就是偏远的代名词。对此,相关工作人员想出了各种办法,克服了重重困难,及时为各教学点配送、安装项目设备。由于组织得当,工作人员尽心尽责,我区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进展顺利。截至2013年年底,我区已完成全部项目教学点的设备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工作;截至2014年5月,全区已经有8 148个教学点顺利安装了项目设备,并已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培训形式多样,提升应用技能

今年初夏某天一大早,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电教站站长苏金宁接到了金秀镇双永教学点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是新安装的设备出了一点问题,希望站里能派人下去看看。苏金宁二话不说,亲自带上工具往这个教学点赶去。

来到该教学点后,苏金宁对这里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维修。该教学点的老师庞有财抓住机会,专注地在一旁观看、学习。室外设备检测完毕,苏金宁又走进教室,对室内机进行了检测、维护。他一边工作,一边把设备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庞老师。

苏金宁告诉记者,教学点的很多老师都不懂电脑,所以电教站的工作人员就决定上门服务,在维护设备的同时,把相关的应用技能传授给教学点的老师。

“把日常维护与应用指导结合起来,成为各地培训教师应用项目资源设备的有效手段。”我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办公室成员、自治区电教馆教培部主任陈桂军告诉记者,“因为许多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如果离岗参加培训,必将影响该教学点正常的教学工作。”

为此,区内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想出了各种有效的办法。有的县(市、区)采取送训上门、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对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培训;有的县(市、区)把安装、维护与应用结合起来,只要教学点的老师有需求,就及时安排人员到现场对他们进行指导和讲解,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点教师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

这种培训效果十分明显。庞有财老师经过这样一对一的指导后,如今已经能较为熟练地操作项目设备。他说:“我今年已经58岁了,原来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想到现在也能学会。我坚信,所有教学点的老师都可以熟练应用这套设备进行教学。”

为了组织好相关培训工作,我区出台了《广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方案》,编写了培训教材,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由自治区负责市县级骨干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县(市、区)负责项目学校教师的培训。

陈桂军说:“2013年秋季学期刚开学不久,我们就举办了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班,组织区内市县电教站站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人员回到各市县后,又及时对本县(市、区)各乡镇中心学校的技术骨干和项目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培训。这样分级实施,层层带动,既节约了培训成本,又传授了知识。”

不仅如此,随着数字教育资源运用的逐渐娴熟,许多教学点的老师不再满足于仅会操作设备,他们希望看到更完整的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为此,区内多个县(市、区)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创造性地把示范课引领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边境城市凭祥,友谊镇匠龙小学的优秀教师何丽华正在给岜口教学点的老师们执教示范课。在教室的后排,教学点的老师们在认真地听课、做笔记。

自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来,凭祥市把示范课引领与技术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先由优秀教师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执教示范课,然后实地操作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手把手地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应用方法传授给教学点的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把在(上级)接受培训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然后对教学点的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逐渐掌握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上课)的技巧和方法,使他们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设备的能力逐渐成熟起来。”何丽华老师这样说。

开足开齐课程,扩展教育容量

“好,同学们跟着唱起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老君教学点,赖和平老师正在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设备上音乐课。只见他熟练地打开资源设备,点击媒体播放器,欢快的儿歌响起,学生们跟着唱了起来。

赖和平老师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老君教学点任教三十多年,过去很少上音乐课,因为“教得不专业”。现在好了,有了数字教育资源设备,他根据项目网站上的设计流程来操作课堂教学,“上音乐课变得很容易了”。

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学条件落后等原因,大多数教学点只配备一名教师,执教全部课程;真正能正常开设的课程,一般只有语文、数学、思品等几门基础课,教学点的孩子对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十分陌生。一名教学点的老师曾在日记中这样诉说自己的无奈:“这个教学点就有我一个人(老师),整天忙里忙外,能教好语文、数学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开设英语、音乐、美术?况且哪怕想开设,自己教得也不专业,误了孩子怎么办?”

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悄然改变。

自治区电教馆的工作人员一面打开资源网站界面,一面向记者介绍:资源网站上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8个科目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科资源包括3个主要栏目,分别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教师上课”栏目通过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将课件、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资源组织成一节完整的课,帮助授课有困难的教师,依据资源的每一个步骤提示和资源内容完成教学;“学生自学”栏目为学生提供“跟我学视频课”,用于在没有教师或者教师作为辅导者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学习;“拓展资源”栏目包括优秀教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和常见问题解答三大部分内容,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辅助材料,供教师观摩、参考,还针对教学点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答。

“这简直就是万能的助手!”弄耀教学点的潘荣华老师感慨地说,“没想到在我们这个落后的地方也能用上这么先进的设备。”如今,潘老师已经尝到了用数字教育资源设备上课的甜头,在不影响基础学科课程进度的前提下,尝试着给学生开设了更多科目的课程,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容量。

潘老师向记者举例:利用这套设备,他前段时间开设了音乐课,教会了学生唱国歌,还把北京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后来,中心校给这个教学点建起了升旗台,潘荣华开始带领学生唱国歌、升国旗,师生的爱国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据记者了解,随着教学点老师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设备能力的提升,如今区内绝大多数安装了该项设备的教学点正逐步开齐规定课程,偏僻山村教学点的孩子学起了英语、做起了广播体操,这在八桂大地的农村教学点中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

“我也准备开设英语课。尽管我英语水平不高,但有这套资源设备的帮助,我相信自己能上好!”潘荣华老师信心十足。

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均衡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学点老师感触最深的,是这套资源设备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

说起过去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学点的老师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是最常用的教学工具;老师讲、学生听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困难,有时候不管老师怎么教学生也学不会,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如今,有了数字教育资源设备的帮助,教学点中的许多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好,同学们跟着电视(屏幕)上的老师读一遍。”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长二教学点的陶彦妃老师正在用资源设备上二年级的识字课。

“jīng(晶)。”屏幕中的老师读一遍,学生跟着读一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让学生有了参照。

“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老师普通话发音不准很普遍。”陶老师很坦然地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有了这套资源设备,学生们能听到纯正的普通话发音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陶老师还让学生跟着屏幕上的动画演示练起了笔顺,教学形式直观、有趣。

据记者了解,有了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教师还可以参考项目网页上提供的优秀教师课例,用来设计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声像、图片等形式操作教学流程。

“老师用那个东西(数字教育资源设备)上课,我感觉能听得懂一些。”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上梅小学梅洞教学点二年级学生黄金飞,听了老师用数字教育资源上的数学课后,很朴实地告诉记者。

梅洞教学点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后,该校的老师韩德殿便迫不及待地用上了这套设备。刚才那堂课,他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他直接使用了资源网站上的教学设计,通过屏幕,把十进制、百进制的内容用图片对比展示出来,其间还使用了动画切换,让学生很直观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课后,韩德殿老师与记者谈起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好处。他简要地概括为三点:一是教师的备课相对轻松了,二是课堂教学更直观了,三是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现在很喜欢上学,很喜欢上课。”该教学点学生的话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

“我觉得有了这套资源设备后,自己课堂教学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以后还会变得更明显。”展望未来的教学工作,韩德殿老师十分乐观。

课堂的变化,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使各县(市、区)更注重优化城乡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凭祥市教育局局长林嵩告诉记者,近两年,凭祥市通过公开招聘,调整充实了教学点的师资力量,目前已经有大批年轻教师进驻教学点任教。林嵩局长说:“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落地(实施),如同雪中送炭,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优质、全面的数字教育资源,给区内各教学点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这个崭新的平台,教学点的老师可以通过项目网站上的课程资源、培训动态、常见问题、项目论坛等栏目,进行立体、多样化的学习,专业技能将获得更大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将稳步提高。

如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已经在我区各县(市、区)全面铺开。通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山里的老师扩充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授课技巧,让山里的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接受到了更为公平的教育。相信该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必将使山里的孩子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 白聪敏)

2012年11月19日,教育部启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所有资源主要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方式向教学点推送,中央电教馆为此建设了项目专题网站(http://jxd.cbern.gov.cn),网站中开设了项目动态、课程资源、培训动态、课程资源、常见问题、项目论坛等栏目板块,设置了“支持服务”,供教学点教师、中心校教务人员通过热线电话、登陆平台、QQ、邮件等方式求教于专家,进行有关教育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