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改革创新凸显特色——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民族学校办学纪实
杂志文章正文
改革创新凸显特色——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民族学校办学纪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42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秦越霞 通讯员 徐振萍

2014年中考,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民族学校(以下简称高田镇民族学校)再次取得佳绩,成绩综合评比在该县拔得头筹。该校校长覃卫忠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教职工努力创新、认真开展教研和特色教育的结果。

2007年,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与支持下,阳朔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将该县高田镇初中、高田镇小学合并,正式挂牌成立高田镇民族学校,成为该县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公办民族学校。7年来,该校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围绕“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科研求品牌,特色求声誉”的办学方针,锐意改革,不断求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创新

“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发展引领变化,用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用发展克服发展中出现的新困难。”这是高田镇民族学校历任校长信奉的一句话。

高田镇是一个壮族聚居镇,2007年,高田镇初中、高田镇小学两校在校壮族学生占两校学生总人数的57%。还未合并之前,两校校园交叉,互相干扰。自治区教育厅时任厅长余益中、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原处长黄小鹏及桂林市教育局原局长邓建民等到阳朔县检查工作时,都提出了让两校合并的设想,认为两校合并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办学层次,也有利于学校管理。

经过审核批准,一所新的学校——高田镇民族学校成立了。该校的成立,填补了阳朔县无民族学校的空白。然而,一系列办学难题也随即而来:办学方向与办学思路尚不明晰;留守儿童多,学生结构层次复杂,管理难度较大;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仍需加大;等等。

面对困难,该校时任领导班子明确了“打造民族品牌,争创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完善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政策、制度和规划并严抓落实。针对教师及学生住宿紧张、运动场欠缺、食堂急需扩建等一系列硬件建设问题,该校历任校长多方奔走,积极申请建设项目。如今,该校已建成一座具有壮族特色的校门,新建了3栋富有桂北民居特点的学生宿舍楼,同时建起了民族文化小广场,还用鹅卵石在围墙上镶嵌出一条文化长廊,并且正在建设综合实验大楼、运动场、食堂等,将来还要建设民族文化展览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生活环境。

改革创新结硕果。如今,该校学生人数已由办学之初的1450人发展到2298人。曾在高田镇民族学校工作或就读过的人重回该校时,都忍不住啧啧称赞。该校校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莫维仁回到母校时忍不住感叹:“看到母校崭新的校舍,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心里真感动!”

严抓教研

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今年5月14日至16日,高田镇民族学校开展了首届“教学大比武”活动。比赛中,参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问题预设、情境创设等进行了探究。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陆长明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人教学魅力的机会,也为全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教学大比武”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激发了教师投身教研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覃干忠校长说:“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为此,该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科研活动。

作为自治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学校,近年来,该校申报了区级课题《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行动研究》,市级课题《利用网络教研,促进集体有效备课的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县级课题《初中生合作教育的研究》《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等,并积极开展研究。

该校发挥“教学标兵”“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引领全体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作为县级“教学标兵”“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库成员,该校语文教研组大组长、年级备课组组长覃晓芸在语文教学科研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她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探讨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并配合学校抓好教学常规、师资培训等工作。

该校抓实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集体备课、“推门听课”等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该校特别设置了集体共享的电子备课室,教师们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集体备课活动分单、双两周进行,数、理、化生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单周进行,语、英、政史地教研组的备课活动在双周进行。

“推门听课”活动要求教师在听课时提出不足之处。在一节复习课的听课活动中,该校数学教师俸丽娟发现授课教师整节课都在讲复习题。下课后,她给授课教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节课看似气氛活跃,作业也设计得有坡度,但当我与学生交流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会。”她的意见让该授课教师深受启发,在随后的教学中调整了上课思路。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该校还开展了“富脑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县、市、自治区、国家级学习培训,如组织骨干教师到山东杜郎口、桂林龙胜、梧州蒙山等地学习,全校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的10%。

因教研成绩突出,该校多次被评为广西“小学数学新课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桂林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多次荣获自治区“教研论文组织奖”。

凸显特色

“与非民族学校相比,民族学校应拥有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覃卫忠校长说。作为阳朔县唯一的民族学校,该校通过营造民族特色环境、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举办具有壮乡特色的文体活动等方式凸显民族学校特色。

走进该校,一股浓郁的壮族风情扑面而来。该校的校门、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广场都富有壮乡特色,校内宣传标语、警示牌、温馨提示牌等都用汉壮双语标示出来,学生们身穿着具有高田本地壮族特色的民族校服……

在开展壮族文化教育方面,该校开设了民族常识课,每单周周五第六节课,相关的教师会给学生讲解民族乐器、民族歌曲、民族服饰、民族饮食习惯、民族节日等民族文化知识。该校教务处副主任、壮语教师陆仙发说,目前学校正在编写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编印出来后,将更有利于民族常识课的教学。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射箭项目铜牌获得者李文全是阳朔县高田镇人,当年在该镇上学时就喜爱射箭,为日后的训练与参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民族体育优秀传统,该校开设了抛绣球、竹竿舞、滚铁环、扁担舞、板鞋竞技、走高跷、射弩等壮族传统运动项目,并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该校体育教师陆长乾告诉记者,作为县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该校每次参加桂林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均取得较好成绩。此外,该校手工刺绣、民族绘画等兴趣班也办得卓有成效,学生们亲手绣制的绣球、香包、鞋垫、壮锦画等,常被当作礼品赠送给来校访问的客人,让壮乡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2013年5月,该校成为桂林市唯一的县级“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该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夏令营等多种联谊交流形式,先后多次接待泰国等国家和澳门等地区的教育代表团参观访问,让学生升华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成为该县对外交流的窗口。

凭借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该校经常受邀参加演出,其中学生舞蹈《小小刘三姐》多次在县里的大型活动中演出,2012年代表阳朔县参加桂林市的“百姓大舞台”表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民族文体活动及特色教育的开展,为学校增添了民族的魅力。2009年,中央巡回检查组到该校检查,对该校的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高田镇民族学校注重在学习和实践两个环节上下功夫,注重抓住壮乡特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出色。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这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赠送给高田镇民族学校的题词,如今被镌刻在该校教学楼的墙壁上,见证着该校的发展。经过7年的求索奋进,该校培育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覃卫忠校长说,我们将会继续改革创新,让“高田镇民族学校”这几个大字更为闪亮。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