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高中语文实施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两个问题
杂志文章正文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高中语文实施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两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 吴 泓

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保证高中语文学习效应最大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专题”为材料组织形式,以“研究”或“讨论”为手段方法,以“网络”为主要学习平台,以“课段”为主要学习单位(“课段”是指完成某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任务而需要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课时,也可以是一周、两周甚至三四周的课时;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和学生学习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可以是半个或几分之一的课时),以“培育思维”“生成思想”为核心目标。

一、设置专题“双线”的基本原则

专题设置需思考如下“双线”:主线以专题学习材料的形式呈现,起到“生成思想”的作用;副线适时附着在主线当中,与之相互融合、彼此渗透,主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设置专题“双线”时应遵循“生成思想”和“培养能力”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主线专题和副线专题的设置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各自遵循自身的原则。

(一)“生成思想”专题的设置

从内容上看,“生成思想”专题设置应遵循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和现代文学(历史)经典并重的原则以及外国文学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兼顾的原则;从文体上看,“生成思想”专题设置应遵循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并举的原则。基于以上原则,我设置了以下四组学习专题。

第一组共设置了10个专题。①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读《诗经》;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楚辞》;③寂寞圣哲:读《论语》(选读《墨子》《庄子》《韩非子》);④日月清朗,千古风流:读《世说新语》;⑤桃源梦境与归去来兮:读陶潜;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读李白或杜甫;⑦一片江山尽姓韩:读韩愈;⑧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读苏轼;⑨一民之生重天下:读王安石;⑩末世悲歌伤红楼:读《红楼梦》。

第二组共设置9个专题。①百年寻梦:读蒋廷黼《中国近代史》;②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③以一种悲悯的视角来俯视人群:读《雷雨》;④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读穆旦;⑤生命是忧伤的:读《边城》;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读张爱玲;⑦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读萧红;⑧人生的局促与困顿:读《围城》;⑨读中国当代诗歌(1979年至2009年)。

第三组共设置10个专题。①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读莎士比亚;②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读雨果;③为人类的苦难而忧伤:读托尔斯泰;④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读海明威;⑤魔幻与现实的世纪孤独:读《百年孤独》;⑥揭示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读卡夫卡;⑦一部女性的心灵史:读伍尔夫;⑧生命就是一种等待:读《等待戈多》;⑨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读加缪;⑩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里尔克。

第四组共设置3个专题。①张艺谋电影;②侯孝贤电影;③赖声川戏剧。(注:这一组专题原只为传媒班学生专门而设,后来改为每一届学生可选其一)

在具体实施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生成思想”专题可以随时调整、替换或添加,比如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如下调整:

高一上学期:《诗经》,《边城》,海明威,中国当代诗歌(1979年至2009年);

高一下学期:《论语》,莎士比亚,屈原与《楚辞》,《雷雨》;

高二上学期:蒋廷黼《中国近代史》,鲁迅《呐喊》《彷徨》,苏轼,《红楼梦》;

高二下学期:伍尔夫,李白或杜甫,加缪或卡夫卡,王安石或韩愈。

近来,笔者又思考高二下学期是否可替换为哲学类或者政治学、经济学类的专题,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不仅仅限于文学,文、史、哲、政、经应该一并纳入。

(二)“培养能力”专题的设置

在“培养能力”方面,专题设置主要配合主线的专题进行,以培养高中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这三项所需的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标,遵循通盘考虑、合理布局、适时嵌入和适当反复的原则。

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方面,我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通过训练的方式,融合到“生成思想”的专题当中去,如适时开设“培养能力”的专题课程“读《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等,帮助学生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缜密、严谨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我把搜集(检索)资料,阅读(思考)资料,整理(比较、判断、筛选、推理等)资料、文章布局、思路调整、文字修改、演讲、朗诵、访谈等知识、技能或方法,有选择、有步骤地渗透到每一次“生成思想”的专题当中去。如开设“利用‘搜索引擎’或‘中文数据库’学会查找资料”、“学会提问”(读《学会提问》)、“学会解读文本”、“学会定向选题、布局谋篇”、“学会组织辩论会、朗诵会”、“学会戏剧编剧及表演”、“学写新闻报道”等专题。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思想生成还是能力提高,都不是直线式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而是滚雪球式的不断重复、增长、提升和加强的。

二、专题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

专题学习的过程大体可概括为“一导四段”。在每个专题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确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再依据学习方式和流程搜集相关阅读资料,按概述、原作、论述类文章、习作指导类文章等类别对资料进行整理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使用。下面以高二年级的王安石专题为例,概述各阶段的教学实施方法。

(一)“一导”

“一导”即导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师生共商,即师生进到电子阅览室,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初步了解王安石专题学习的内容、价值和意义;第二步是教师引导,教师精选名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和今人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述,和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了解本专题学习的大致内容、精神内核及基本定位。

共商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内容及流程,比如本次专题学习大概要学习哪些内容,学习的具体流程如何,每个学习环节必须做好那几件事,怎样申请登录学习网址,怎样利用学习平台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等。因为高一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还比较陌生,故导读阶段一般会用1个课时;进入高二年级后,随着学生专题知识视野的开阔、学习经验的丰富、学习形式的熟练以及师生关系的同频默契等,在上一个专题学习行将结束,下一个专题即将开始的空隙时间,就可以用极少的时间完成此阶段的任务。

(二)“四段”

1.奠基、拓展。该阶段以泛读概述为背景,以精读原作为根基,以研读论述类文章激发问题意识作为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突破。

(1)泛读概述。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浏览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思想及艺术风格等。要求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提取专题概述中最重要的背景信息,如作者为什么写这部(些)作品?写时想到什么?等等,做到“知人论世”。这既是解读文本的一种方式,也是后续学习的必要铺垫。此环节一般用4个课时。

(2)精读原作。原作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的通道,在这个环节,师生一起或诵读、或细读、或按原作顺序整本读、或选择代表篇目反复读,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精读原作。此外,还可加入一些赏析类文本或者解读原作的文本进行辅助性阅读(注:这些文本有时观点各异,甚至互相冲突)。

在王安石专题学习中,笔者把初高中教材选入的王安石诗文和一些代表性文章(王安石诗歌《登飞来峰》及赏析两则,游记《游褒禅山记》及赏析两篇,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及赏析一篇,策论《兴贤》及分析一篇,奏表《上时政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及分析两则)拿来让学生阅读,使其对王安石本人及其变法有一个感性、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原作重组聚焦式的阅读,学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为人与胸襟,及其对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精读原作是在积累语言“资本”,必须下足工夫。此环节一般用4至6课时。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好精读程序,二是走到学生当中。为提高读的效率,可从两方面着手准备:①将原作打印成文稿,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反复诵读,加深对原作的理解;②学生进入网络教室,登录网络学习平台,采用默读法完成精读,细致体悟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主张,以及赏析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看法及评价。之前的读,学生极易滞留于王安石变法这一事件而无法“走进”他的作品。此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诵读状况,体察学生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走出浮于表面或者偏移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努力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如让学生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及两篇观点不同的赏析文字,认真体会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写作意图;读《答司马谏议书》及赏析文字,细心体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等。

(3)研读论述类文章。选择与专题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论述类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可以是著名学者、专业教授,还可以是语文专业之外如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入选文章因其视角不同、观点各异和思想冲突,能给学生造成思维冲击力,能帮助学生培植深刻的、独创的、批判的思想,而这正是学生生成思想的关键,也是达成专题学习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此环节一般会用两周的语文课来完成。

在王安石专题学习中,笔者搜集了朱国华的《王安石小人化过程之推考》(有删节)、王晓如的《闲话王安石的人品》、黄仁宇的《王安石变法》、王中宇的《毁誉千年王安石》、红树林子(网名)的《独守千秋——感悟王安石》、杨明世的《隐秀褒禅山》、岳晓东的《王安石偏执误政》等与王安石本人及其变法有关的深度阅读材料,供学生研读。用这样一组视角不同、观点冲突、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其目的是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冲击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批判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中,分析归纳、比较推论,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判断。

2.再读、深解

这是学生生成思想,进而生长出自己高质量的言语系统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思想的发展有快有慢、有深有浅,其方向或路径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学”显得更加个性化。教师要在观察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学生学习节律的基础上,制定出大体统一的学习步骤。

(1)学生再读原作,精进思考。通过第一阶段的精读,学生对原作及其赏析文章的理解基本上是单篇的、纵向的、平面的;这一阶段的再读原作,教师可加入一些新作(主要是论述类文章中的作者作品),让学生进行多篇的、横向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比较阅读,为下一步“深解”打好基础。如让学生再读王安石的早年诗作《登飞来峰》及赏析两则,并加入《桂枝香·金陵怀古》《收盐》《泊船瓜洲》《梅花》等晚年诗作,让学生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又如让学生再读《答司马谏议书》及赏析一篇,同时提示学生能否找到王安石其他的书信来比较阅读,从而能有新的发现。此环节主要以学生默读为主,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新感受或新领悟,一般用2个课时。

(2)教师“深解”原作,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所谓“深解”,不是教师在“讲”,而是教师在“问”;不是“讲”一篇文章,而是“问”一组文章。如读《登飞来峰》,学生或许只是看到王安石年轻时的自信和自负,但随着变法失败、退居江宁,王安石是否就真的忘情山水、潜心佛学、与世无争了呢?从诗歌当中,学生看到一个豪气冲天的王安石;从游记当中,学生看到一个理性思辨的王安石;从书信当中,学生看到一个咄咄逼人的王安石;从奏表当中,学生看到一个恭敬谦卑的王安石。合在一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了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登飞来峰》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早年的壮志豪情,在他晚年的诗作中还能找得到这样的情感吗?”“从王安石的人生经历来看,《游褒禅山记》难道就仅仅是借游山探洞来阐述治学之道吗?”“《答司马谏议书》表现的是朋友之间对变法的不同看法,难道变法革新就一定要以断送友谊为代价?”“从诗歌到游记,从游记到书信,从书信再到奏表,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王安石?”……这一环节,教师的“问”要有冲击力,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作头脑风暴式的刺激,要让学生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新的质疑,一般用2个课时。

(3)学生再读论述类文章,比较并思考不同论述文章的作者、不同论述文章立论的逻辑起点和论证的思维路径,力图得出自己的思考和思想,为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定向、选题、写作做准备。在第一个阶段,学生虽然研读了论述类文章,但长时间的研读和思考让学生极易深陷其中,为他人的观点和论证思维所左右。此时,教师需再一次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方法等做进一步的指导。如清代以前以“君子”或“小人”为标准评价王安石,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王安石却被誉为“政治改革家”,评价标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作者的依据是什么?又如有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步伐太快和用人不当,都源于其人格的执拗,这样的结论是否有失偏颇?对此你有不同的看法吗?再如有学生在互联网上查到王安石变法与明代张居正变法多有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的范仲淹“新政”为什么会如此短命,作为改革家的范仲淹为什么后来竟不支持王安石变法了呢?……这些都是师生需要共同或者单独讨论的问题。此环节一般用2个课时。

3.定向、选题、写作

该阶段包括定向、选题、写作、修改(部分学生需重写)、习作上传等环节,由此,学生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极其漫长、艰苦的阶段。这一阶段拟用两周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步骤如下:(1)学生确定研究方向(简称“定向”),选定写作标题(简称“选题”);(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师生共同讨论定向、选题及写作;(3)学生写作、修改、上交习作;(4)学生评价习作或进行专题学习反思。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内安排定向、选题、写作指导课以及讨论课和习作点评课;习作上交不要求统一时间、统一形式(特指可直接上交的电子稿而非手写稿)。

4.深度体验

如果条件容许,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举办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准备充分后师生共商,确定举办时间、地点、参加活动人员等,深化专题学习体验。

“一导四段”学习时段的安排有较大的灵活性,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要“等一等”,有时要“拽着走”,是压缩还是延长,要视学情而定。总之,一个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及过程,既要注重客观外在目标的预设,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既要注重客观计划的制定,更要注重学生个体主观意义的生成。而“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意义的生成”是艰难而缓慢的,我们不可能“多快好省”和“大干快上”,因而,我们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称为“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作者简介:吴泓,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宝安区语文首席教师,宝安教育专家工作站“吴泓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自2001年起进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教改实验,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优秀期刊《中学语文》等都报道过其教改实验;《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教育文摘周报》、《教育时报》、《光明日报》等都报道过其高中语文教改实验。2011年12月,获评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