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打造“乐雅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办学纪实
杂志文章正文
打造“乐雅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办学纪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361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蒙秀溪

“你看这是我们的‘乐雅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环江三小)五(1)班学生陆贝贝指着教室的后墙告诉记者。只见墙壁上贴满了学生写的阅读感悟:“我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虫子的事情特别有趣。还有美女蛇,看了虽然令人害怕,但还是忍不住要看,因为特别好奇。”“《窃读记》多好玩呀,‘踮’‘钻’‘挤’这些动词,把‘我’窃读的事情写得生动活泼,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该校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乐雅家园”,五(1)班的班主任蓝爱娟说:“我们班的‘乐雅家园’每周更新一次,学生很积极踊跃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乐雅家园’成了学生分享阅读感悟的乐园。”

自1992年创办至今,环江三小从一所“破旧”的学校发展为一所花园式的学校,课堂由“一言堂”转化为“多言堂”,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多年来,该校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从规范办学到内涵发展的道路,引领师生朝着成功的人生方向进发。

从建设规范化学校做起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环江三小实不为过。该校位于环江城北、三山环抱之地,校园内绿草悠悠、翠树葱茏,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构成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

然而,以前的环江三小是另一个样子。覃玉崇老师在该校创办之初便到此任教了,她告诉记者:“那时的学校是由旧厂房改建而成,没有校门和围墙,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泥土,风起了尘土漫天,下雨了就成了‘水泥’地面,环境很差。”教学用具更是稀缺,全校除了几台收录机,“没有一件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样的办学条件,使该校曾一度面临优秀生源、优秀师资外流的办学困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重重困难面前,环江三小的历任校长和全体师生没有退却,而是迎难直上。现任校长刘华秀说:“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让学生和老师在学校里感到惬意、舒适,从而陶冶师生的性情,帮助师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资金紧缺,环江三小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一方面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通过教职工集资、社会捐资等方式筹资。不久后,该校建起了篮球场、排球场、文化长廊,整修了学校围墙,硬化、绿化了校园,并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风扇。2001年,该校启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建成了微机室,配备了21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在全县率先开设了信息教育课和英语课,走在全县各乡镇小学的前列。2005年和2006年,该校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九”和“普实”验收。

2009年,环江三小抓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检查验收的契机,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对文化长廊进行了改建,开辟了感恩知识长廊、“爱我家乡、爱我中国”宣传墙、普法知识栏、文明礼仪栏四个版块,精心打造以“养成教育”为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最终,该校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的常规检查,获评为2009-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

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房、学生食堂拔地而起,电子白板替代了传统黑板,老师办公室里有了办公电脑和打印机,仪器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音乐美术器材室、教师备课室等功能室也逐渐健全起来,环江三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位学生家长感言:“学校一天一个样,隔几天不来都以为走错地方了。”覃玉崇老师也说:“如今,学校不仅变漂亮了,还配齐了现代化设备,老师可以在网上查阅教学资料,在网上找名师的上课视频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们可有激情了。”

刘华秀校长说:“外树形象还不够,还要在内涵发展方面给学校增值。”为此,环江三小创新管理机制。在班级管理方面,该校采取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将班级事务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到班级建设工作中。该校每个班都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名字,如春兰中队、傲菊中队、德香中队等。三(1)班的李鑫茹告诉记者:“我们的班徽、班级口号、班级公约都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我们还自己创作了班级诗歌,每天都一起诵读班级诗歌。”

在学校管理方面,环江三小着力办好家长学校,允许家长委员会的成员随时进校听课,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映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这种模式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学生郭润芳的爸爸是家长委员会的主任,他说:“以前我都是在外跑(务工),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参加家长委员会后,我学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方法,跟孩子的关系也融洽了。”

自建校以来,环江三小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办学行为逐渐规范,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现今,该校成了环江人口中的“名校”。

从规范办学到内涵发展

上课铃响了,环江三小四(1)班的学生们拿出小本子,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你要是以为这是语文课就错了。这是数学课。该班学生葛媛媛告诉记者:“无论什么课,课前5分钟我们都这样做,可以读古诗,可以读美文。这是我们的‘乐雅’课堂的前奏曲。”

这是环江三小打造的“乐雅”课堂。刘华秀校长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权利,学校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早在2008年,该校便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扎实、有效、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该校乘着环江教育局试点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东风,结合校情、生情,提出了打造“乐雅”课堂的课改目标。“乐雅”课堂要求:课前诵“雅”,或诵读古诗,或诵读美文,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情,为快乐学习铺垫;课中乐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六(3)班的课堂里,记者看到了另一番情景:针对同学的朗读,一名男生大胆站起来说:“你刚才的朗读很有感情,但我觉得还不够,所以我要来挑战你。”说着便读了起来,不仅声调铿锵有力,还通过表情、手势让情感更加饱满丰盈,赢得了满堂喝彩。小组评价时,学生表现得大方得体,“月亮组”的一名组员这样评价:“星星组的同学任务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回答问题我们也很满意,所以,我给他们9.8分。不给满分是让他们能再接再厉。”

打造“乐雅”课堂的关键是培养“乐雅”教师队伍。环江三小将“提高教师素质,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的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开展向师德标兵学习活动,挖掘校本资源,形成良好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实施教师读书工程,或邀请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校作读书讲座,或举办教师诵读比赛,或向教师赠送书籍,使阅读成为教师每天必做的事情;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小组研修等方式,促使教师多层面“团队合作、整体作战”,让教师获得进步;实施名师、名班主任锻造工程,通过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书写、课堂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教师“成名成家”创造机会;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为纽带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逐渐成长为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环江三小还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每单元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上完《扇形统计图》一课之后,该校六年级数学教师岑金劝这样“解剖”自己的教学:“静下心来思考,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上课时也还不够注意细节,如教学语言应更精炼些,提问应有针对性,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他们能更自主地学习……”

随着办学理念渐渐成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该校于2013年9月启动了“乐雅”教育工作,致力于实现学校从规范化办学向内涵化发展的递变,翻开了学校发展历史性的一页。

开展争当光荣升旗手、最佳教室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争先创优的信心;举办一年一度的全校性主题读书讲故事比赛,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氛围;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些都是环江三小“乐雅”教育的重要举措。2013年秋季学期,该校又创新了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将国旗下讲话变成了班级风采展示,每周由一个班级“承包”展示任务,可以是礼仪表演,可以是诗文朗诵,可以是课本剧表演,也可以是器乐演奏,内容丰富多彩,使国旗下的一方舞台摇身一变,成了三小师生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十二年的改革发展,二十二年的风雨历程,环江三小逐渐实现了从规范化办学向内涵式发展的递变,社会声誉与日提升,曾获得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各类奖励,成了学生求学梦起飞之地。站在新的起点上,该校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刘华秀校长坚定地说:“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积淀和提升。未来,我们会继续实践和完善‘乐雅’理念,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学校。”

(责编 黄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