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历史走进生活
杂志文章正文
让历史走进生活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桂林市资源县民族中学 李卫平

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对于历史,他们却选择了“遗忘”,其“遗忘”历史的速度之快同样令人咋舌。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决定在教学中做一次新的尝试。

我选取的课题是《红军长征》。单从教材而言,这一课的内容不多,但是,我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长征的前因后果。为此,我在课前找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素材,并决定在这些课里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花费了两天时间,反复酝酿课件的设计思路,筛选有关的音像、文字资料,精心制作了一个资料详实、形式多样的课件。我在心里暗暗得意:这堂课,学生一定超喜欢!

终于盼到了上课。学生们看见了我制作的精美课件,一开课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老师,有视频看吗?”“老师,有历史故事吗?”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努力调整了一下亢奋的情绪,开始上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好像根本听不进我说的话,我和他们的思路宛如两条平行线,全然没有了往日的交集与默契。看着他们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一副痴态,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了“精美课件”的声音和视频当中,不经意间把我这个老师和我们的课程彻底“遗忘”了。尤其糟糕的是,学生在看课件的过程中忽然对湘江战役中红军的命运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这一事件在教材中只有寥寥数语,在我的课件中表现得也不够充分,最要命的是我本人对此所知有限……结果,这堂课不仅远远超时,而且连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严重”证实了我这节课的失败。

痛定思痛,我在课后进行了如下反思: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吸引力;没有处理好教材的内容……最要紧的是,我得马上对这节课来一个“大手术”,“拯救”下一个班的学生。我决定,下一个班的教学设计要有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设计思路,我必须让生活说话、让地方史说话、让学生说话,我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于是,我大幅度地删减了课件的内容。

走进另一个班级的课堂,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大屏幕上展示课题,营造课前气氛。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面之后,我导入了新课:我们班有同学听到过有关红军长征的事情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1:我知道“飞夺泸定桥”。

生2:我知道红军翻雪山、过草地。

生3:我会背诵《七律·长征》。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关于红军长征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红军经过了我们桂林的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故事呢?

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我知道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牺牲了很多人。

我追问:是的,当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那么,同学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又怎么会经过我们桂林,经过了我们桂林的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故事吗?

我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中又一次掀起了思维的“浪花”,历史开始“照亮”现实。

生4:我听我爷爷说过,我们家乡有红军住过的房子。

生5:我和爸妈一起参加过“重走长征路”活动。

生6:我们家乡有一个老红军爷爷。

……

让历史与生活接轨,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还因为有了身边的烟火气、人气而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亲切感。在学生热切的议论声中,我把学生引向了课本:我让学生阅读课本,让熟悉电脑的学生走上讲台亲自操作电脑查阅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全体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中有关“湘江战役”和“遵义会议”的两个小片段;我还向学生展示了红军长征经过桂林的路线图、标语照片和红军经过桂林时留下的几个小故事,并穿插讲述了桂林本地百姓加入红军队伍进行长征的经过,呈现了几个依然健在的桂林老红军的故事……

这些贴近历史史实、贴近现实生活的“讲述”,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长征的前因后果,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的内涵,有效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经历告诉我:不依赖课件,让历史“走进”生活,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历史,发现历史课之美。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