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弘扬孝道文化一定要下跪?
杂志文章正文
弘扬孝道文化一定要下跪?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1        返回列表

据《新闻晨报》报道,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的一所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其中一项内容是现场跪拜父母。800多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礼(见本页图片),然后跪行至父母面前聆听教诲,父母与孩子促膝互动交流。学生还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作为永远留念。仪式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

这样的新闻每次见诸报端,都会引来巨大争议。在当今社会,跪拜这种仪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目前舆论各执一词。

反方:“跪拜”不可取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都在搞这种磕头、痛哭的感恩教育,其中,跪拜是比较常见的环节。学校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教育,让学生心灵接受洗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参与其中的家长,也常常被这种氛围所感动,认为活动教育效果很好。

但是,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效果真的很好吗?许多人不这么认为。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叶开对此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作秀等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他说:“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

在我国古代,天、地、君、亲、师皆可拜,而跪拜就意味着以牺牲尊严的方式,去表达对处于等级上位者的尊敬。这是一种体现尊卑与等级观念的极端方式,突出的是受拜者的高高在上,体现的是下跪者的自我矮化。这种方式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被视为文化糟粕。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跪拜礼就已被逐渐取消了。“五四”先贤们曾对跪拜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奋力的摒弃,并大力提倡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现代文明礼仪。没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孩子下跪,真有点“开历史倒车”的意味。

有评论指出,以“弘扬孝道”的名义让学生跪拜,哪怕场面十分感人,终究让人觉得有点变味。在这样一个集体场合,究竟是出于真心的感动,还是源于集体行为的情绪裹挟,值得思考。真正的教育离不开人格教育和心灵教育,学校有责任丰富孩子的人格和心灵,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渗透,而不能指望一次行为作秀就达到目的。因此,这样的跪拜方式,传导到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到底有多少,教育意义究竟有多大,恐怕不能过于乐观。

对孩子开展孝道教育,应该诠释孝道的真正内涵,引导孩子在生活的常态中学会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变成孩子与父母间人伦情感交融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把孝道教育变成一种符号或仪式。如果学校只是对古代陈旧的做法进行简单复制,动辄让孩子下跪,哪怕初衷多么美好,总难免会落入教育模式化与文化传承仪式化的窠臼,不但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还是欠缺教育智慧的体现。

正方:能否多一份理解与宽容

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亲情危机、道德滑坡的现实语境下,跪拜父母究竟为不为过?目前存在一定争议。有评论认为,对于父母的付出,现在许多孩子总以为天经地义,感恩意识匮乏,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借助“跪拜父母”这样一个古朴而庄重的形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孝心和感恩之心,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此,为何要挥舞大棒加以斥责呢?

传统孝道文化中确实有糟粕,譬如以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为代价的孝道,理应坚决摒弃,但跪拜不同,作为一种古朴的礼仪,其蕴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应完全等同于“卑躬屈膝”,也不能完全理解为“侮辱人格”。

古代之礼用于规范行为、约束人心,如今某些学校借助这一礼仪,用于培养孝道,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仪式教育”,其象征意义远大于行为本身。或许,一次磕头对孩子的影响微不足道,但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和“氛围”中,许多孩子都会触景生情,增强孝敬父母的自觉性。

许多人没有经过深入了解,就不加思索地批评学校,不外乎认为“孝道不应在乎形式,而应注重内心”,但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图腾或道德秩序,都要借助某种形式表达实体的内容。跪拜只是孝敬父母的形式之一,如果没有形式,孝的实质性内容又用什么来承载?据媒体报道,该校开展孝道教育,举办“孝道文化节”,“跪拜”仅是其中一项,是众多孝道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学校给学生创造一次“孝亲敬老”的机会,让孩子集体跪拜父母,表达的正是孝道的内涵,这难道有很大错误?

当然,并不是行了跪拜之礼就是孝,不行跪拜之礼就是不孝。广义上说,德育的效果无法用人数、分数进行量化,学校的教育在于制造一种可能,提供一种让学生皆可参与、获得教化、收获感动的情景。在孝道教育中,只有首先树立起“孝”的标杆,才有利于日后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此外还有一点,与其说众人对跪拜仪式提出质疑,不如说人们对当前的教育生态产生一种焦虑。近年来,但凡教育界有一点“风吹草动”,总会牵动社会的神经。对教育进行监督没有错,但也要注意分寸,大肆批评乃至谩骂,都不利于学校的办学,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于该校举办跪拜父母的仪式,笔者觉得不应过分苛责,不必吹毛求疵,而应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允许学校做出一些可行的探索。

思考: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感恩体验,可以让他们在体验中强化道德认知,增强感恩自觉,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当作美德和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跪拜父母还是给父母洗脚,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个“内容”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样的形式,的确不应过分苛责。

同时也要承认,无论是跪拜还是洗脚,这种随手拾起传统风俗“衣钵”的做法,确实暴露出学校在理念、方法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近年来,这种集体跪拜活动并不鲜见。一开展传承孝道活动,就组织子女集体跪拜父母、给父母洗脚;一倡导尊师重教,就组织学生集体跪拜老师。如此一来,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刻板、模式化的印象。于是每当此类活动出现,“形式主义”“作秀”等批评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不可否认,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与体验中逐渐养成的。孝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葆有一颗恒久的孝心,并最终转化为孝行。而孝心的培养,则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当今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方式,植入当今时代的孝道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强化实践,才能将传统美德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一言一行。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和现实需要的正确做法。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去芜存菁,在现代文明与社会素养中找到准确的启蒙点,而不是盲目地从先人那里拿来照搬。

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许多学校其实已经进行了探索。例如:把孝道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从《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传统典籍中汲取孝道精华,培育学生正确的孝道观;抓住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亲子互动,促使学生内心形成孝道自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时、因地制宜举办各种孝道文化教育,邀请专家作中华传统美德讲座,开展与“孝”主题相关的演讲、征文及家务技能比赛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取向。这些方式易于让学生和家长接受,也能避免引来社会舆论的批判。

当然,学校还是应该正视批评的声音,认真对照自身的不足。在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时,仔细甄别传统文化中的优劣,不盲目照搬,不轻易复制,创新方式方法,回归教育本质,让孝道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常态,让孝道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继续闪耀光芒。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