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城区教育的均衡之道——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察
杂志文章正文
城区教育的均衡之道——南宁市青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12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2014年,南宁市青秀区财政收入达到109.68亿元,成为我区首个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县(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城区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教育均衡发展带来难题。城市人口猛增,导致教育供给压力过大、师生比例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城乡教育差异系数过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青秀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均衡之道一:把均衡的基础筑牢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城区里的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上好学。”谈及城区教育的发展大计,青秀区党委书记钱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青秀区党委、政府建立常务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教育发展问题,人大、政协定期调研,全面了解教育发展现状,形成调研方案。连续10年来,城区实行处级以上领导挂点联系学校制度,每一位领导均负责联系几所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以上举措,为青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青秀区根据具体区情学情,坚持统筹规划、优化资源,既考虑学生就近上学,又使学校形成适当的办学规模,通过资源整合、撤点并校,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学校,最终办好每一所学校。2010年至2014年,该城区共计投入5亿元,安排基建项目1 328个,用于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

在市区,青秀区先后新建了仙葫九年一贯制学校、第四十七中学、第五十四中学及桂雅路小学、凤翔路小学、银杉路小学等12所学校,增加学位14 467个,合理解决就近入学。在乡镇,青秀区将原有9所初中合并为4所,将原有93个教学点撤并为13个。

与此同时,青秀区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共计投入1.8亿元,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配足配齐教学仪器、图书等设备,全城区98%的中小学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一人一桌”,寄宿学生“一人一铺”,校园监控实现城区全覆盖,为高位均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进青秀区各中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教师公寓随处可见,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更是前所未有地出现在了偏远农村中小学中,“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青秀区莫村小学学生家长班俊菊说:“我从上思(县)来南宁务工,我的孩子今年要读一年级了,莫村小学接收了孩子入学,这所学校很漂亮,老师也很好,孩子在这里读书,我放心。”

2014年,青秀区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共计7 840多人,占总学生人数的11%以上;2015年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人数达1.1万人,占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8%。

大发展的背后,是强大财力的支撑。2011—2014年,青秀区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3.17亿元、3.74亿元、4.57亿元、5.32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7%以上;2011—201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均达20%以上。

均衡之道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

记者在青秀区的几所农村小学采访时,发现不少老师都“来头不小”。在南阳镇新楼小学教美术的苏春华老师,是南宁市越秀路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2015年秋季学期,针对新楼小学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学校安排苏春华到这所农村小学支教。

城里的老师到农村支教,农村的老师则到城里的学校跟岗学习。近几年,青秀区交流教师的数量保持在10%以上。2014年秋季,城区学校交流教师398人,交流比例达11.2%,超过了国家规定10%的目标要求。

交流,让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逐渐提升。来自刘圩镇禄强小学的牙韩欧老师如今在南宁市云景路小学跟岗学习。她告诉记者,在市区的学校跟岗学习,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教育教学方面,还是师德修养方面,“我觉得这个交流对我们乡下老师来说很有帮助,让我们的专业技能有了大幅度提升”。

当然,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仅有交流还不够。为了给辖区内的所有教师“充电”,青秀区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毫不吝啬。2011—2014年,该城区共组织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620人次分别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高级研修班;2015年,该城区政府把教师培训项目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共计投入300万元,组织420名校长、骨干教师分赴上海、武汉、青岛等地进行培训。

近年来,青秀区的教师共有11 367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促使一大批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目前,青秀区拥有全国特级教师18人、“八桂名师”6人、南宁市教坛明星8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111人、市级教学骨干540人。

优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青秀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定期组织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指导农村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青秀区莫村小学过去是一所破旧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度较低,导致生源不断流失,2005年,该校仅有学生191人。近两年,得益于城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校不但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有了质的提升。市区的名师经常到这里指导教学工作,优秀教师在这里长期支教,为这所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许多原来在外面上学的学生纷纷回流,目前该校学生人数增加到1 031人。

通过轮岗培训、示范交流、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青秀区城乡师资、教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升。

均衡之道三:全面破解“择校热”

在南宁市青秀区,滨湖路小学、民主路小学、南湖小学等名校不少,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这些名校基本处于市区较繁华地段,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较小,从而导致了“择校热”。

怎么办?青秀区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一是集团化办学,鼓励名校办分校,让更多片区学生享受名校的办学成果;二是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城区学校的办学质量。

青秀区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鼓励优质学校、名校办分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扩大名校的辐射范围,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集团化办学统一法人、统一编制,实行管理人员和教师统筹安排。集团本部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到分校任教一年以上,集团内部集中备课、统一文化建设、教科研一体,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式辐射,惠及面迅速扩大。

目前,青秀区的滨湖路小学、民主路小学、南湖小学均采用了集团化办学体制,建立了分校,并在短期内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品牌学校。

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学生家长黎女士说,没想到在这个新开发的地段也能享受到这么优质的教育资源,看到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里学习,家长们觉得很满意。

要有效缓解“择校热”,还得提升更多学校的办学质量。青秀区政府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引导学校科学定位、深挖内涵,自主确立特色项目与办学方向,以“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为目标,全力构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滨湖路小学将“蓝色的梦“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梦开始的地方”教育品牌;民主路小学通过“十育人”策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桂雅路小学以 “贵于品,雅于行”为理念,培养文雅的现代小公民;第四十七中学创建“生命力”特色教育,帮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绽放生命的活力……

目前,青秀区的市区学校、乡镇中学、中心学校,均完成了学校内涵发展规划,90%的学校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村级完小在市区学校的带动下,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正在向特色发展的方向迈进。

青秀区各学校还根据办学特色,开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民乐路小学的“快乐阅读和快乐书法”、共和路小学的“小钟琴”、中山路小学的“无土载培”、二塘小学的“百草园”、翡翠园学校的“京剧服饰脸谱”、琅东小学的“家政服务课”等,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空间和成长空间。

从2012年到2014年,青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逐年降低,其中小学从1.0降到现在的0.37,初中从0.97降到现在的0.24。

青秀区全面推行残疾儿童免费教育,保障“三残”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建立扶贫助学制度,辖区内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如今的青秀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适龄儿童入学得到充分保障,学生获得适合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由此踏出了一条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之道。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