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乡土元素激发活力——梧州市蒙山县陈塘中学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索
杂志文章正文
乡土元素激发活力——梧州市蒙山县陈塘中学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0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蒙秀溪 通讯员 何锦贤

“唱就来,梧州狮子就开台,初一开台十五唱,任你四方八方来……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兄拿竹篱妹拿网,同妹走过这条河……”在梧州市蒙山县陈塘中学(以下简称陈塘中学),记者被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山歌吸引。唱歌者是该校131班的女生黄神凤,她是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学会的。她告诉记者,学校开设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后,她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中不仅学会了许多有意思的民歌,还了解到很多历史知识、民俗风情。

“你都想不到一个农村学校的女孩,还能独自做小记者去收集民歌吧?现在,学生们对本地民俗风情、历史知识的了解,比我这个‘土著’还多呢。”聊起学生,陈塘中学校长吴柏充满自豪。近几年来,该校探索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以丰富的乡土元素激发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活力,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课程开发是一场耐力战

早在2004年,陈塘中学便已开始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工作开始之初,该校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校长、副校长、各科任教师等20多人投身其中,负责管理、宣传等工作,并先后投入5万多元,用于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购买用具等。研究小组对当地环境、民俗、历史以及学生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查阅相关文件、县志和各地乡土读物等文献资料,采访村民、村干部、老干部(教师、编辑)、作家、模范人物等,最终于2010年编写出校本读物《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付梓印刷。师生们有了通俗易懂的校本读物。

虽然研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该校仍旧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教师和学生起初并不认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负责人何锦贤老师告诉记者:“当时有不少老师觉得这样的工作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也由于不了解本地的历史、民俗等,不大喜欢乡土历史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校采取了“专人开课、分散讲座”的方式,向广大师生宣传乡土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举办阅读比赛、乡土历史知识问答竞赛、黑板报比赛等活动,使乡土历史课逐渐深入人心。不久,师生们的抵触心理得到了转变。“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向我反映说,喜欢这样的课,能学到很多知识。”吴柏校长说。

随后,陈塘中学又组建了一支8人的校本课程授课教师队伍,正式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考虑到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较重,该校选择了在初一年级试点推开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该校每学年都在初一年级开设乡土历史课,每周一节。到目前为止,该校的28个班中已有24个班开设了乡土历史课,受到师生们的普遍青睐。现已进入初二年级的陈宇婷说:“我很喜欢乡土历史课,能学到很多东西。虽然现在学习压力越来越重了,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跑到初一班级教室外听课,有时候还和几个小伙伴做一些社会调查呢。”

“这真是一场耐力战呀!花费了10年的时间,碰到过种种困难,要是没有持久的耐力,我们铁定要输掉的。”何锦贤老师感慨道。

课堂上有了不一样的声音

2013年春季学期初,陈塘中学语文教师黄福基为116班的学生讲解《我的母亲》一课,其中说到胡适得了眼翳后“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此处是文章讲解的重点,按传统套路,他接下来应该分析这句话对体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然而,正当他欲言之际,一名学生忽然举手说:“这样舔有用吗?胡适的母亲会不会把舌头的细菌带到胡适的眼睛里,形成交叉感染?这样多不卫生呀!”

此言一出,原本沉寂的课堂“炸开了锅”,其他学生也纷纷发问:“为什么胡适母亲这么盲目相信‘土方’?”“为什么那时候的医生治不好这种眼病?”“眼翳是一种什么病?有什么症状?”……一连串问题“轰炸”,让黄福基老师“有些发懵”。但与此同时,他也感到有些兴奋。针对学生的提问,他一一作了解答,并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整节课充满了激情!我上了这么多年的课,学生没问过这些问题。以前,我就是简单地分析一些细节,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表现了胡适母亲对胡适的爱。但为什么这些就表现了爱、这么表现科不科学等问题从未深入探讨过,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这节课又燃起了我上好语文课的激情。”黄福基老师如是说。

变化从何时开始?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何锦贤最先察觉到学生变得“好探究,爱思考了”。乡土历史课开课不久后,何锦贤讲到了“蒙山”一名的历史沿革。课上,他提出了“县内电话介绍蒙山县历史时说‘蒙山古称永安州’,这样说是否正确”的问题。对此,他引导学生详读《蒙山县志》,指出“蒙山县唐时称蒙州,宋朝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蒙山县,明朝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改名永安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复称蒙山县至今”,最终得出“蒙山(在明清时)曾经称作永安州”“蒙山古有蒙州和永安州之称”的结论。“不要说初中生了,就是本地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没有怀疑过‘蒙山古称永安州’的说法。现在他们能够通过查阅文献找出更符合实际的说法,这不仅说明学生会思考问题了,还说明他们有了更强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何锦贤高兴地说。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设之后,陈塘中学开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乡土”元素。在一节地理课上,黎珍珍老师讲到自然环境保护时,以《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一书中提到的“古麻胜景”为例,引导学生认知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作用。当讲到人文风俗时,她把《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中《吉利话与忌讳》一节拿来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习得知识。黎珍珍老师说:“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可观可感,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开拓视野,学生非常喜欢。”

随着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推广,陈塘中学的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了。”朱湘霞老师告诉记者:“课堂上,学生不睡觉了,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并且敢于反驳老师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制作扣肉要用一整块上好的五花肉。先把五花肉切成边长约为10厘米的正方形肉块,把肉块焯熟后捞出过凉水备用。然后在大镬里放入半镬油,烧热后将肉块放入热油里,炸到肉皮呈金黄色,捞出晾凉,扣肉就做好了。”陈塘中学136班的莫小兰在日记本里,详细记录了从奶奶那里学到的扣肉制作技巧。2014年端午节前,该校在部分设课班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学习制作一种家乡美食。莫小兰选择了跟奶奶学做扣肉,她说:“我很喜欢吃扣肉,但是以前都不知道怎么做,现在学会了,吃着自己做的扣肉觉得更加香。我还跟奶奶学会了做糍粑、灰水粽、糖环呢,了解了许许多多过去不了解的民族风俗,非常有趣。”

“我们的校本教材是按‘内容+习题’模式编排的,每个学习内容的末尾都有相应的调查探究习题,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吴柏校长解释道。据介绍,该校校本教材包含了家乡历史沿革、村组简介、自然村名称由来、轶事传说、家乡习俗、饮食集录、岁月乡言、人物传略、乡人文选9大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附有1─3道调查探究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进行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或报表交给授课教师,学校还对优秀报告进行奖励,对质量较差的进行批评修改,鼓励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何锦贤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什么都不懂,写作能力也较差。但通过课题组和科任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调研的技巧,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陈塘中学的不少学生还告诉记者,通过参与调查研究,不但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该校123班的覃胜洪说:“在调查中,我知道了很多壮语地名,像‘那兰’。为什么叫‘那兰’?因为在壮语里‘那’是‘田’的意思,‘兰’是‘房子’的意思,田地和房子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保障,所以叫‘那兰’。这多有意思呀!我还知道了很多英雄人物,如抗日英雄莫更,他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陈塘中学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校师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热情。如今,乡土历史课程不仅成了该校师生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助推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面对取得的成绩,吴柏校长说:“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的师资,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校本课程,以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为抓手,建设更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把学校办得更有特色。”

(责编 黄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