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强毅力行 锐意创新——记梧州市第二中学校长毛国坚
杂志文章正文
强毅力行 锐意创新——记梧州市第二中学校长毛国坚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18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周翠如

2014年,梧州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梧州二中)取得了几项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在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中期评估中获评为优秀;课改成果获自治区教育厅推荐参加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校长毛国坚荣获2014年中国“课改杰出校长”称号(由中国新课程研究院发起,并与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中国教师报、腾讯教育共同举办,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和深圳市慈善会·青少年素质教育基金会赞助的评选)。近年来,梧州二中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毛国坚校长的带领下,强毅力行,锐意创新,从险被撤并的困境中突围出来,一跃成为课改名校。

全面实施新课程创新实验

“我是一名行者,在教育的路上,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重拾做人的尊严、自信及学习的信心。”在2014年中国“课改杰出教师、杰出校长”颁奖礼上,毛国坚简单地道出了他的教育梦。毛国坚的父母都是教师,“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校园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上世纪80年代从教之初,他就对中学数学六年的教材进行了整合,以项目、问题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曾培养出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广西赛区个人第一名。在担任梧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期间,他慢慢发觉,基于各种功利目的,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已被异化,本该属于学生的校园,变得越来越不招学生喜欢。毛国坚为此感到担忧,尽管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他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于是重回校园,先后到梧州一中、梧州二中任职。

梧州二中是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中,由于当地的几所示范高中不断扩招,致使该校生源直接受到影响,办学质量难以提升,学校一度面临被撤并的危险,师生思想波动较大。2008年8月,毛国坚到该校担任校长,可谓重任在肩,压力很大。该校副校长何萍回忆道:“当时是我校最窘困之际,大家都期望毛校长能引领二中走出困境。”

“做‘看门校长’,不是我的性格;做‘跟跑校长’,也不是我的性格,我要做一名‘超越校长’,通过创新,让师生超越自我,让二中超越发展!”毛国坚当年的决心让所有人印象深刻。随后,他提出“团结二中、自信二中、改革二中”的理念,决心让二中人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拾信心与勇气。

毛国坚认为,要提高学业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为此,他与教师们开始了艰难的“学—教—练”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几年努力,梧州二中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高考升学率从过去不到50%提高到后来的80%以上,2009—2011年连续三年获得梧州市高考优秀学校二等奖。“尽管这是我校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但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是第一,而不是第二,我们仍然没有摆脱被撤并的危机。”毛国坚说。

2012年3月,梧州二中搬至一所技工学校作为过渡。与此同时,毛国坚受聘为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通用技术专家组成员,结识了专家组组长广西师范大学的罗星凯教授。两人经过深入交流后形成一个共识:将通用技术课程创新实验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实现“后来居上”的超越发展。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部署和罗教授的设想,由全区20所学校组成首批“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学校”,实施“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计划。起初,梧州市教育局考虑到梧州二中即将撤并,不同意该校加盟该计划,但是毛国坚的坚持感动了管理部门,使该校得以“特办放行”进入第一批实验学校之列。

课程的价值在哪里?是分数,是高考——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但毛国坚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育人。梧州二中的学生在分数面前普遍没有自信与尊严,课程改革就是要把育人的价值找回来,让学生重拾自信与尊严,这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学校超越发展的唯一突破口。于是,梧州二中把“实践育人”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技术素养教育。然而,要创新谈何容易?当时,有三大难题摆在毛国坚面前:一是理念不合,不少教师纷纷质疑,普通高中搞通用技术,与技工学校有何区别?二是经费有限,梧州二中过渡校区连基本的教具都没有,更不用说教室;三是通用技术非高考考试科目,如何才能吸引学生?

在罗星凯教授及其主持的兴华平台的指导和支持下,毛国坚开始了“拓荒之旅”。但他在选派老师参加创新实验培训时犯了难:不是骨干教师恐难担当改革创新大任,但若已是其他学科的骨干教师,有几个愿意“改行”呢?特别是通用技术当时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劳动技术课的代名词。最后,他的目光落到了一位名叫范宇的老师身上。这位后来成为梧州二中新课程创新实验学科带头人的学科骨干教师当时就“抗议”:“为什么把我从高考科目岗位转到非高考科目岗位上来?”在毛国坚的坚持下,范宇“半推半就”地参加了兴华平台承办的首期师资班培训学习。在两个月的学习中,范宇逐渐改变了态度,后来成为了师资班里热情最高的学员之一。回到学校后,他与兴华平台输送的志愿者蓝秋梅、黄恒三人组成了该校最初的创新实验教师团队。没有设备和教具,毛国坚亲自带着这个团队花了几天时间,将过渡校区的一间堆放废旧教学设备的实训操作室整理出来,把旧的实验桌翻新,利用技工学校留下的少量工具作为教具。就这样,该校的新课程创新实验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全新的改革与创新之旅。

发现与唤醒学生的潜能

梧州二中1202班学生黎斈刚入学时经常迟到、旷课、打架,是政教处的“常客”,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却对创新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水火箭”项目中,他带领本组成员研发出用6个可乐瓶组成的捆绑式水火箭,还制作了发射架、安装了降落伞。2014年毕业会考时他全科通过,如今已上高三的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有礼貌、尊重人、会合作、懂思考了。

在梧州二中,还有很多像黎斈一样个性鲜明,但很容易被认为是“双差生”的学生,而在毛国坚的眼里,这些学生恰恰是学校教育最不能忽视的学生。“强势的威严会产生力量,但它只能维持表面的、短暂的顺服或平静,教育的真正力量来自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毛国坚说。他认识到,要创新实施新课程,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让学生跟着教材做做题、完成会考就行了,而要整合、构建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与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毛国坚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一是开发一系列基于教材和课标、易入门的探究项目和活动,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二是对教材进行重构,创新研发一系列探究式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三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人文、政治(STEMA系统)等多个学科知识,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浮沉子项目、对口喷泉、饮水鸟、奇妙光现象、简易电动机、棉花糖机……梧州二中创新团队第一阶段开发的项目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也不需要大型工具和宽敞的教室,对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不高,再加上没有考试包袱,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一个学期后,创新团队开发了更多适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项目,并开始有意识地把物理学科知识整合进来。例如考虑到高一下学期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便开发了“弹珠挑战”项目。该项目课时较长,涉及工程结构、数学建模以及绘图、测量、控制、流程等知识和能力,可供学生深入学习、探究、设计和改进。参与项目的学生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享受着探究带来的惊喜,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不管课上还是课后都沉迷其中。

学生参与的热情引起了其他学科教师的注意,一些课时较少的教师也喜欢到实验室转转,给学生指导一番或直接参与其中。很快,罗卓艳、车雨振、魏鼎、陈峥等信息技术、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师纷纷加入团队,成立了实验工作室,结合各自的学科特长设计项目、网站、小制作等,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后来都成了学校的“明星教师”。来自广西师大、贺州学院的在校生唐万敦、贤先毅、邓日杰、覃志杨等经过兴华平台培训后作为志愿者,也先后来到梧州二中,为该校的新课程创新实验注入了源源活力。他们参与设计实验室并亲自动手制作设备及探究室,常常工作到深夜。毛国坚也乐于走到创新团队中间,了解课程开展情况。在实验最困难时,大家总会见到他的身影。在他的指导、支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校的实验室由最初的1个逐渐增加到6个,可供学生探究的项目则达50多个,逐渐构建起以育人为引领、以行动为特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探究性课程,形成了“探究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3个课程模块。

梧州二中基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综合化课程,重新发现了学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学习的动力,不断提升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技能、分析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该校高二学生在“水”课程的学习中,对水有了新的认识,便主动开展“水研究”,成立了水应用、水危害、节水等探究学习小组。节水小组发现学校男洗手间用水较为浪费,就此展开调查,并制作了用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向学校提出了节水方案。通过多次努力,他们设计、制作出了一套节水装置,在学校的洗手间安装使用后,节水效果显著。参与该设计的学生邝少毅一脸自豪地说:“我们通过‘水杯的发声’探究振动与频率的关系,通过‘九龙杯’‘水火箭’感受到大气压的威力,对口喷泉、简易抽水机、雨水收集装置让我们认识到节水其实并不难!”自治区节水专家潘迎到该校评估时说:“梧州二中学生的创造及团队精神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让课程回归教育本质

梧州二中也曾希望能与多数“重点校”一样,拥有安静的课堂和会做题的学生,也曾通过变革课堂教与学方式、教师成长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提升机制等方法提升办学质量,但效果均不明显。新课程创新实验犹如一股春风,悄然改变了梧州二中的教风和学风:上课迟到、睡觉的学生少了,好学、乐学的学生多了,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了。许多教师跃跃欲试,都希望能参与到这场全新的变革中来。毛国坚抓住教师们的改革热情,在全校发起了关于课程观的大讨论,让教师们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课程?课程应如何选择?课程的选择权在哪?学校如何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这次“大讨论”成为梧州二中全体师生热议的话题。通过讨论和思考,教师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课程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跑道”,“跑道”的作用是服务,学校教育要转型为为学生提供服务;而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

随后,该校成立了课程办,吹响了向课程要质量的号角。毛国坚亲自担任课程办主任,提出“教师就是课程”“活动就是课程”的理念,鼓励更多教师及志愿者积极设计自己有研究、有特长、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并可申报校本课程,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毛校长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课程的价值。”梧州二中教务处主任邓杏梅说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在课程办的推动下,该校各学科教师边思索边实践,开发出了“单片机机器人”“航天梦项目(航模、飞机设计方向)”“我们身边的化学(酿酒、皂化等)”“生活创意小饰品项目(运用雕刻机创意设计方向)”等诸多选修课程。与此同时,师生们还共同设计建立了30个学科教室,学生按兴趣选课,按课程走课,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室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成长。前文提到的创新实验学科带头人范宇告诉记者:“下学期我们将在高二开设选修课程,让其他学科老师负责一门或更多选修课的设计,还将建设更多的实验室,让学生更从容地探究和思考他们的设计方案。”

如今,梧州二中正以“尊重、适合、选择”的课程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吸引着各界的目光。回归教育本质,回归学生本真,这个让学生成长的地方正日益彰显出她的魅力。而正当区内更多高中学校纷纷加盟创新实验计划时,毛国坚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更大胆的课改设想:建设基于互联网的课程综合化学习及基于创客教育的STEMA探究学习中心,即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人文、政治等多个学科,把学校逐步建设成一个有效的STEMA教育系统。他认为,培养创造力需要更广泛的教育领域,视觉艺术、音乐、摄影这些课程都很有价值,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领域做得更好。他满怀信心地与记者畅想:“在一个创客空间当中,有缝纫机、车床、机器人等各种设备,各类兴趣小组混杂在一起,有的擅长文学,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电子、编程……学生在其中制作飞机模型、手工艺品或绘画,他们不只是在完成某个功能物品,而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相互启发、碰撞,将已知或未知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体现STEMA精神的活动就这样自动生发着……”

回首几年来的艰辛课改路,毛国坚坦承“压力山大”,但他总是会自我打趣和自我减压:“如果说改是找死,不改就是等死,那不如找个离自己梦想较近的死法,马云也说过,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投资两亿的梧州二中新校区建设已列入梧州市教育十大工程项目。他笑着说:“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被撤并了!”

【人物档案】毛国坚,中学高级教师、梧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专家组成员、2009年梧州市优秀校长。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秉持“人是教育的主体”理念,把学生发展作为价值追求,提出并践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学校”的育人思想,倡导在尊重中成长,让学生掌握“经营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