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播撒科技的种子——南宁市横县横州镇第一初级中学科技教育侧记
杂志文章正文
播撒科技的种子——南宁市横县横州镇第一初级中学科技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255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蒙秀溪 通讯员 蒙秋雁

连续9年荣获自治区青少年爱科学月“先进集体”,连续10年被授予南宁市青少年爱科学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谢芳舒、农芳、谭博文等近百名学生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科技比赛中屡获大奖……作为一所乡镇初中,南宁市横县横州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横州镇一中)花了十年时间开展科技教育,不断摸索、总结、提升、深化,取得了累累硕果。该校校长滕志刚说:“学生在科技发明中培养了创新精神,老师在钻研科技中开拓了教学思路,科技教育就像一道活水,把整个学校都激活了。”

科技教育让校园焕发生机

开展科技教育的十年,是横州镇一中焕发生机、内涵发展的十年。作为该校科技辅导员之一的蒙秋雁亲历了这“十年”。在她看来,十年的科技教育带来的不仅是一项又一项荣誉,更是学生活力的激发。“当你看到学生不再埋头死读,当你看到学生能自己组织好一场班级晚会,当你看到学生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创意,当你看到学生脸上自信灿烂的笑容,难道你不会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言语中,她内心的激动表露无遗。

十年前,横州镇一中进入了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的办学“疲软期”。如何突破困境?几经研讨,该校决定走科技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子。但是,当时的学校科技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该校副校长周春柳说:“我们像是在白纸上作画,无经验可借鉴、无模板可效仿,对于第一笔该怎么画,心里完全没有概念。”为此,该校把专家请了进来,现场诊断、把脉,指明发展方向。

不久之后,横州镇一中的科技教育“启航”了。起初,该校科技教育的规模很简单:一间狭小的科技活动室,一些简单的设备、仪器和7位兼职科技老师。“我们是‘创业’的第一代,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有许多难题需要突破。不过,学校很支持我们的工作,除了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还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机会。”蒙秋雁老师说。十年过去了,该校科技教育有了全新面貌:成立了专门的科普活动工作室,配备了8台小型组合车床(鲁班机床)、4套电子百拼图、8台机器人和一批航天航空模型。师资力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科技教师陆桂明的话说就是:“科技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变了,数量上增加到了12位,质量上也从原来的‘一无所知’变成了现在的‘专家’。

横州镇一中还进行了科技教育课程化尝试。一方面开设了专门的科技课,安排课时、场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促使科技教育向常态化、规范化、学术化方向发展。“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单一地鼓励学生去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旦学生不感兴趣了,科技教育势必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让科技教育课程化,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学校文化的熏染,让科技教育持续散发魅力。”滕志刚校长解释道。

如今,科技教育已成为横州镇一中的“品牌”。在科技教育的带动下,该校的机器人研究小组、航模小组、科幻画小组等兴趣小组也组建起来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愈发丰富了。周春柳副校长感慨道:“以前,学生的课后生活就是打篮球,比较单调。有些学生会翻墙出去,到网吧上网,很难管。现在可不一样了,这么多社团可以选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整个学校都活起来了!”

校园里的“科技狂欢”

5月,南方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可比天气更热的是横州镇一中师生们在科技节上散发的热情。在科技节上,该校学生摆起了“地摊”,“摊位”上摆放着学生们的科技发明,有简易播种器、保鲜膜切割器、核桃破壳器、家用上楼搬运车……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摊主们”一边介绍自己的发明,一边展示发明的用途,引来许多老师、学生、家长驻足围观。

在众多“摊位”中,几名学生展示的发明吸引了记者。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时,记者有些莫名其妙:一台迷你风扇有什么用?可看了学生的演示后,记者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们的细心和手巧。只见他们在“风扇”里放了一把板栗,然后打开开关,不到一分钟一把板栗就脱好壳了。“你看,多方便、多好用!”几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原来这是一台简易板栗脱壳机!学生们把扇叶改装成了刀片,通过高速旋转,刀片可以轻松切割板栗的外壳,旋转力也可使果壳和果肉剥离干净。当记者问及为何想到这样的发明时,他们说:“吃过板栗的人都知道,板栗的外壳比较硬,很难用手掰开。而煮过的板栗,果肉又会黏在外壳壁上,吃起来很不方便。我们的这个发明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发明简便实用,很适合家庭使用。”

每年5 -10月,横州镇一中都会上演这样的精彩“戏码”,科技节已然成了该校学生的“科技狂欢”。除了作品展示,机器人展示、航模制作、科学DV拍摄、科幻画绘制、科技论文撰写和鲁班工艺制作、电子百拼、环保知识等竞赛也是科技节中必不可少的节目。然而,时间跨度大、名目多的科技活动,是否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该校学生蒙建宇的回答打消了记者的疑虑。他说,刚上初中时,由于环境、课程的变化,他“有点找不到方向”,学习情绪一度低落,可参加科技活动之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我们的活动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搞的,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相反,这些活动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了”。学生梁子锋也说:“科技节成了‘竞技场’,同学们为了吸引观看者的眼球,用尽了巧思。我从其他同学的发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科技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挫伤。我们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滕志刚校长补充说。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横县是“中国茉莉花之都”,种植茉莉花是当地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茉莉花的盛产期是7-9月份,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花农们要一整天在太阳底下暴晒,采摘工作异常辛苦。横州镇一中学生梁慧俏经历过这样的艰辛,于是便萌生了发明“茉莉花采摘器”的想法。心动不如行动,与科技老师设计出图纸之后,梁慧俏便一头扎进了“茉莉花采摘器”的发明中。

几经试验和修改,三个月后,梁慧俏的发明终于成功了。采摘器呈梳子状,梳齿上部安装有刀片,右边装有一个茉莉花收容器。采摘时,用梳齿将茉莉花的成熟花蕾和未成熟花蕾分开,然后按下机簧,利用刀片切割花茎,茉莉花就会落入收容器中,轻便、快捷、省力。凭借这一发明,梁慧俏一举夺得了2015年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通过这次发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去观察生活、如何在生活现象中寻找发明创造的灵感、如何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我都一一体会到了。我对科技发明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就是发明创造不仅要有新意,还要实用。”梁慧俏说。事实上,不仅梁慧俏有这样的想法,横州镇一中学生的许多发明都是从生活观察中获得灵感的:谢芳舒在2008年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获奖发明《全封闭家庭应急环保管道储水箱》是源于家里冰箱的一次漏水,蒙建宇等人在2015年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获奖发明《全自动稻谷翻晒机》则是为了解决农民稻谷翻晒不便的问题……

滕志刚校长说:“所有的发明都应当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要的科技活动之外,学生还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比对、总结、发现,从中获得创意。”“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横州镇一中开展科技教育的核心理念。该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善于观察生活”的思想,并建立“学生调研网络体系”: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且至少提出两个发明创意;每学期,该校会评比出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创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举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甚至每个月都能完成一个发明创意呢!”科技辅导员苏文先欣慰地说。

十年来,横州镇一中从“零”开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调研网络体系,巩固了科技教育的成果,深化了科技教育的内涵,如今已绘制出一幅精美的科技教育画卷,学校正朝着多元化、内涵化的方向迈进。学生在学校里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校园成了学生心中的“圣地”,就像该校学生邓荔丹总结的那样:“这样的学校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活力,满满的幸福!”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