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私塾教育何去何从?
杂志文章正文
私塾教育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段文夫

近日,一组题为《夫妇为给女儿快乐童年深山办私塾》的系列摄影走红网络。其展现的是陕西西安的一对夫妇遁迹终南山,边修行边办私塾的故事。媒体随即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引来无数好评。

私塾教育,不算新闻,也不会成为“过去式”。近年来,国学之风兴盛,回归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加上当前国内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正好给私塾教育营造了发展空间。但私塾教育带来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对于其利弊的各种争论,似乎未能给其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私塾取代不了学校教育

首先明确一个前提:这里讨论的私塾,是按照传统模式开办的私塾,一般特征是人数不多(不超过10人),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的“诵读背”方式;更重要的是,私塾中的学生完全脱离现代学校,只在私塾中接受教育。那些以私塾名义办的“班”,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私塾教育,尽管存在不少优点,例如能较好地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较好地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习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一些国学基础等,但不可否认,私塾教育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一是私塾所学内容过于片面,与现代社会脱节。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才,传统私塾教育内容一般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等传统书目中,较少传授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如何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二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现代社会,合作、竞争是主流,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但孩子在私塾狭小、封闭的环境中学习,与谁合作,如何竞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或许没有风险,但很难做出超人‘的业绩。私塾教育的单一性,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竞争意识明显不足。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谈到私塾教育,不得不谈到浙江女孩袁小逸。据媒体报道,袁小逸上幼儿园时因不适应教育环境而厌恶上学,于是被父亲——南开大学博士袁鸿林带回家,开始了私塾教育。10年之后,袁小逸成长得很健康,后来还出版了《私塾女孩袁小逸》,引发媒体关注。

三是私塾的教师素质难以保证。不少私塾属于“地下办学”,未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据报道,北京曾有一家私塾被教育部门查处后发现,“先生”仅高中学历,每天上课基本上就是带着学生朗读“四书五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越来越专业化,教育科学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私塾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格要求呢?私塾教学,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这些都值得深思。

四是私塾存在升学障碍。现在还没有一所大学在招生方面能与私塾对接,据报道,也曾有一些合法私塾尝试和国内一些大学的中文专业联合办学,但均未成功,因为很难办到——古代课程与现代课程无法衔接。在现代社会,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未能接受大学教育,就像人生链条少了一环,终究是一种遗憾。

可能也有人会说,可以在私塾里教现代知识,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完成从古代私塾到现代私塾的转变。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可笑——这哪还叫私塾,充其量不过是略有特色的培训机构。况且如果真是这样,在现代学校中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一样能达到目的,何必另办私塾?

无独有偶,早在十多年前,“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把小学刚毕业的儿子郑亚旗接回家中,自己编写教材进行培养,也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郑亚旗成长得很令人满意。这些成功案例,似乎让许多人找到了对抗(或者说是逃离)当前应试教育的“妙方”,家长们纷纷效仿,许多私塾也在此背景下兴起。

可是,当这些情绪激昂的家长张罗着要把孩子领回家或者送进私塾时,是否慎重考虑过这些问题:孩子是否愿意离开学校回到家中或进入私塾学习?孩子适合在私塾学习吗?家长又是否做好了在家教育孩子的智力、财力准备?要知道,并非每一个小孩都是“袁小逸”“郑亚旗”,也并非每一个私塾老师都是“袁鸿林”“郑渊洁”。

说起来,还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媒体报道称,目前愿意给孩子选择私塾教育的,一般都是学历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还有一些资金雄厚、社会阅历丰富的精英人士。有专家指出,倘若家长对私塾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对自己孩子的现实情况没有清醒判断,没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单方面认为只要把孩子放到私塾就万事大吉了,无疑是十分错误的。

事实上,就连郑渊洁也认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私塾教育。郑渊洁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认识到:儿子聪明好动,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把他领回家教育,正是使儿子的才能和天性得以尽情发展;女儿非常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群体生活,在幼儿园得至0老师表扬后显得很开心,学校才是适合她的教育模式。

可见,每个人的性格、禀赋不同,如果用同一种方法教育孩子,势必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早就有教育专家指出,学前幼儿并没有“自我”的意识,家长把孩子从学校带回家里教育,他即便不愿意也可能不会反抗,因此家长必须清楚:是孩子不适合学校教育,还是自己不想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如果家长的决定过于武断,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学校,都是不公平的。教育方式不得当,极有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私塾教育何去何从

尽管私塾教育存在多种弊端,也并非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适合私塾教育,但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教育方式,私塾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补充,应该说有其存在的理由,只要办学方式合理合法,对其应该多一份宽容。但是,针对目前国内私塾教育的现状,尚有一些问题需要理清。

当年郑渊洁让儿子退学,带回家自己教,就面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质疑;社会上办的私塾,因为规模较小,只能算培训机构,往往达不到民办教育的要求。这样一来,无论是自己教孩子还是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私塾,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学校教育,都有违法的嫌疑。

这样的问题能否解决?且看国外的经验。法国允许孩子在家上学,但对于在家所教的知识,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在家上学的孩子必须学习规定的课程,而到十六岁的时候,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所有学科成绩必须不亚于参加学校教育的孩子。英国对在家教育的管理比较宽松,其法律规定,不论种族、信仰、收入、社会地位和自身的教育水平,任何家长都有权选择在家教育自己的子女,但在家教育仍受地方教育当局的监督,如果地方教育当局认为孩子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他们就可以通过法院向家长下达入学令。

综上,我国不妨借鉴国外的可行经验,修改或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家上学。政府部门同时加强监管,定期监控“家教”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和处理。此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私塾,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可由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私塾的办学行为,尤其是可适当放宽民办教育的门槛,让一些办得较好的私塾具备相关资质,能合法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

诚然,如果大众化的学校能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相信许多家长也不至于让孩子脱离学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远离应试之痛。

学校可以借鉴私塾的一些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校本课程(包括国学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