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备考与应考启示——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及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杂志文章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备考与应考启示——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及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6        返回列表

南宁市第三中学 刘立昌

2015年高考“硝烟”散尽,新一轮备考已经开始。对于课改以来第一次采用新课标卷应考的我区师生来说,本年度高考在备考与应考策略上有许多值得反思、总结的地方。下面,笔者结合我区2015年所采用的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的特点及评卷情况,谈谈备考体会。

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评价

(一)考点分析

(二)试题结构

本卷地理学科满分100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赋分比为9∶16。区域地理的考查体现为将区域空间作为考题载体,考题设问实质上仍是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与往年大纲卷比较,本年度总体命题走向如图1所示:

本卷第Ⅰ卷选择题部分设置了11道选择题,合计44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第36、37题为必答题,合计46分;与往年大纲卷相比,增设了选做题模块,要求考生从第42、43、44题中任选一题做答,每题10分,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

(三)试题评价

今年的试题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考题设计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无偏题怪题;第二,考题在难度设计上呈梯度上升趋势,这在第Ⅰ卷选择题部分表现最为明显,但考题难度总体不大,没有出现高难度题目;第三,考题题干图文信息的设计简洁明了,部分题目的题干设计生活气息浓郁,彰显了地理贴近生活的学科特点;第四,考题突出对考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的考查,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2016年高考备考启示与应考策略

(一)及时调整备考与应考策略

面对一份“难度降低”的试卷,考生更应细心作答,一些习惯用攻克难题“拉分”的考生必须及时调整应考策略。首先,慎用“题海战术”。“题海战术”重在训练答题速度和应对难题的能力,如今这两项能力已经在高考中被弱化。其次,提防“答题马虎”。一些喜欢做难题的学生,有时爱犯马虎的毛病,以往可以通过解答试卷中的难题把分数追回来,甚至与普通学生拉开差距,但如今试题难度下降,靠解难题追分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综上所述,眼下最实在的应考策略,不外乎“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备考要点

1.夯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针对考题难度的调整,教师在教学和带领学生复习时应立足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如图2)的“建构”,指导学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规律与理论,“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对学科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是历年高考常见的考查方式,对此进行专项训练非常重要。下面的题组就是典型的知识迁移题例。

[题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3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参考答案] 4.C 5.B

[题例分析]本题组看似考沙尘暴,实则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知识。强沙尘暴属于冷锋系统,从其过境前后的天气要素变化(如图4)不难看出二者的联系: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由此可以判断该时间段是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2.强化地理学科技能,训练地理思维。新课标卷在命题立意上重能力考查,轻知识堆砌。考题对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前些年的大纲卷在这些方面已有所体现。单纯靠“记”“背”大量地理知识、简单积累知识的考生在应对新课标卷时将会“吃亏”,他们在答题时通常会将所记住的大量知识点简单地罗列出来,而往往所答与考题实际的设问关联不大甚至完全相背。于是考生中出现了“复习无用”论,部分教师甚至也对该不该下力气复习和强化基础知识产生了怀疑。笔者以为,主干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了基础,所谓的能力培养就失去了本源,更别说对学科知识“高屋建瓴”的驾御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如何指引学生学以致用。笔者以为,强化学科技能,培养学科思维是重中之重。下面以考题为证。

[题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3分):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3分):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亦可得3分)。(2)问题(2分):泥沙淤积。原因(4分):黄河水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题例分析]这道题看似平常,参考答案寥寥数语,但仔细分析可知,该题的地理思维量很大,真正考出了“地理味”。本题第(1)问按常规设问,但分析本题题干中的图文信息却颇有味道:认真研究题图,考生必须明白图中的总干渠和总排干渠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总干渠主要是引黄河水进灌区,总排干渠则是将灌溉退水排入乌梁素海),如此方可结合文字材料“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作答,一气呵成,给出正确答案。回答第(2)问时须扣紧“维持灌渠功能”这个题眼作答:灌渠的功能主要是输水、排水。遗憾的是许多考生把本题答成了“河套平原面临的问题”,于是回答“干旱缺水”“盐碱化”“荒漠化”的考生大有人在,以致严重失分。部分考生虽然意识到了是“泥沙淤积”的问题,但在简述原因时因为没能根据图文信息推导出“黄河水引入河套平原后由于地势变缓、水流速度下降造成了泥沙沉积”,丢分也很严重。这道题满分12分,全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平均得分约为3.9分,得分分布呈金字塔形,即得0~2分的考生比例最大,往高分渐次缩减。这与正常得分分布的纺锤形(即“两头小中间大”)大相径庭,可谓严重畸化。全区将近12万份考卷,这道题的0分卷有2万多份,这可以说是非常惨痛的教训。当然,在这一片“惨淡”中,我们还是惊喜地看到了200多份满分卷,说明这些考生已经具备深刻而清晰的地理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尽管这道题考生的得分率较低,但不失为好题,因为对于真正学到了地理本质的考生来说,该题达成了较好的区分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该题应该可以成为全卷的最大亮点。此处有一则不得不说的“花絮”:评卷过程中,适逢考题命题专家现场调研,与专家交流得知,这类考题会是今后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能不引起重视吗?

3.立足生活,善用他山之石以攻玉。地理不仅非常贴近生活,同时又经常与其他学科交叉,这就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生活眼光和较为广杂的知识涉猎,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新形势下的地理高考也体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考题中,就有下面三个题组为证:

[题组1](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6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6~8题。

8.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题组2](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圣劳伦斯河(图7)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8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9~11题。

(第9题略)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组3](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止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9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第(1)(2)题略]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题组1]和[题组3]是针对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劳务输出日益繁多的大背景呈现的考题,贴近现实生活。据说[题组3]第(3)题的设问让身在尼日利亚的中国工人深受感动,工人们通过致电大使馆向教育部表达了谢意。而[题组2]中的第10题涉及“水流速度快慢与河流结冰封冻的关系”,这需要一定的物理与生活常识,题图中的水电站是破题的关键所在;第11题的减少凌汛危害措施让人联想到大量破碎的冰凌拥挤在河道江面上往下游流动,恰如汽车拥堵的道路,需要采取拓宽道路、分流管制等措施加以整治。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场景在考题中的体现。针对此类考题,考生在答题时应立足生活,善用他山之石以攻玉。

4.规范答题习惯,提高语言表述能力。高考不是考考生“会不会”知识,而是考考生能不能“答对”问题。“会”而答不“对”是拿不到考分的。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规范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规范表达方式。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求教师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在平常教学或进行习题讲解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谨,务必做到措词准确、精确,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解题时注重条理,体现思维过程。其次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回答地理问题时的因果关联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由因及果、逻辑明了”的答题思路。最后要求学生将答案落实在纸面上时,能够做到表述规范且书写规范。

规范的训练还会影响到考生的做题细节。例如考生在答选做题之前,要求必须在答题卷上用2B铅笔对所选题号作相应填涂,否则会出现扫描机器无法识别的情况。从评卷情况看,有6 900多名考生没有按以上要求作答。所以说,规范训练的成效会体现在整份试卷的每一个细节上。

最后,笔者再啰嗦一句: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在各种大型选拔性考试中日益突显其重要性。语文能力的高低,关乎一切考题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考题题眼的把握、答题语言的表达等。所以奉劝广大学子,学好中国的语言文字,且学且珍视。(注:本文所用高考真题的配图序号系按本文用图重新排序)(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