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磨”出语文味
杂志文章正文
“磨”出语文味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0        返回列表

□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邱春兰

2012年是我市的“课改年”。一所学校率先学习“杜郎口”模式,接近年底的时候要在全市上展示课,于是约我先去帮着磨课,我责无旁贷,欣然前往。上半年曾经去该校听过课改后的语文课,当时的感觉是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倒更像是理科的习题训练课了。记得当时我也曾跟该校的领导、老师们探讨过,现在如何,我正想去做调研呢。

然而,听完第一堂课,感觉还是一节习题讲评课。老师执教的是一篇优美短小的山水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也有亲和力,然而老师却把字、词、句的翻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情感的把握设置成了一道道练习或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去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把答案写到各自的小黑板上,先是组里学生齐读一遍答案(答案是参考资料上抄来的,学生读得相当整齐),老师征求其他组有不同意见没有,没有则通过。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只在解决生字后齐读过一遍,整节课基本都是抛开文本做导学案、上黑板展示……

这是语文课吗?

下课后,我又了解到了老师们的无奈。于是我决定跟校领导及语文老师一起来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高效课堂?第二,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经过激烈的碰撞,我们统一了认识: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用这两点共识去反观刚才的课堂,显而易见,这堂语文课已经没有了“语文味”。

那么,如何打造一节既能体现学科特点又能体现文本特质的高效的语文课呢?我跟老师们分析,这是一篇仅用68个字便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言简意赅的描写江南山水之美的小品文,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掌握字词句的含义、赏析美景、体悟感情,并力求一节课下来能熟读成诵。教学目标明确以后,执教的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两天后我再次走进这位老师的课堂。我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看见了学生思想的碰撞与课堂的生成,只是,老师要求学生读书的目的还是不够明确,读的层次不够清晰,读的方式也不够丰富,基本就是一个齐读。最大的遗憾是:在“赏读”这个环节,老师因担心学生“说”不出来,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以配合句子的呈现,把语文课应该让学生透过优美语句的阅读来再现画面、培养联想和想象力的任务给“遗忘”了。于是,我让老师做了第二次修改。

第三次听课,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一是老师的诵读指导比较得法,每一次读的要求都很明确,且层次分明,体现了层层深入、以读悟情、以情促读的特点,而且读的方式多变,有集体读、组里自由读、组读、对读、代表展示读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总之整节课教师把读当作手段也是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读,在读中乐于读甚至享受读。听,学生们读得多么美妙啊!他们读出了景物高低远近的搭配,读出了动静相谐的传神,读出了视觉听觉的酣畅,读出了奇妙色彩的剪辑。而在美景赏析环节,执教的老师果断地把图画撤了下来,要求学生或描述画面,或以诗配画。当学生选代表把“四时之美图”与“鱼儿竞跃图”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制出来加以展示时,那是多么令人激动!虽然那些画色彩单调,但它们却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和呈现!谁又能说这样的课堂不高效?

如今,探索高校课堂模式,正在我市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中从学会到会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革方向。然而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谨记我们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语文课程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我们的一切课堂活动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否则,我们就会丢失语文学科的本质,失去“语文味”。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