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有效教育之学生学习方式五项基础训练
杂志文章正文
有效教育之学生学习方式五项基础训练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南宁市兴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张庆新

孟照彬教授常说,“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关于EEPO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大体有12组。本文仅围绕其中五项基础训练谈谈具体的训练方法。

一、“约定”训练

“约定”特指师生间为了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并逐渐默契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一种课堂文化,具体包括学科文化形态、班级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形态、区域民族文化形态等多方面内容。属于公共文化的约定,通常是大家公认的,各学科通用的课堂约定,如主动表达(要求发言、暂停、降低音量)和被叫接收后回应(准备就绪、明白与不明白、正确与错误、好、一般、不好、停止活动)等。个性文化的约定是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和自己的实际制订的、与别的老师不同的约定,如用《弟子规》中的语句来引起注意、布置任务等。学科文化的约定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使用的约定方式,如英语课中的归位约定可设计为顺口溜“你用are我用am;is跟着他她它;复数全部都用are”等。

那如何训练学生形成并遵守约定的文化呢?第一,在训练的初期,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无效操作,预防强化疲劳。所谓无效操作,指的是那些徒有形式而不会产生任何实效的操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趣味性较强的或热点的素材进行操作训练,二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对约定的内容进行随机的渗透或操练。教师如果只是日复一日机械地讲解约定的种类,或者虽然选择了趣味性的素材作为载体,但素材本身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容易使学生对训练产生厌倦并导致强化疲劳。第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成套路地推进,避免单一内容的训练影响训练的实效。比如,可以把约定中的对错、明白不明白、OK手势等公共约定、班级约定、学科约定等内容自觉地融入到单元组训练中,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并融会贯通、娴熟运用。当学生熟练掌握了约定的内容以后,教师再把约定的文化自觉地、常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巩固训练成果,避免师生对约定产生生疏现象。

二、“单元组”训练

在EEPO有效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不是大班,也不是小班,而是单元组形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而单元组在学习方式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学生进行单元组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训练之前,要明确告诉学生单元组训练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可以用故事形式,让学生领悟与人相处、合作共赢、团队互助的重要性。第二,训练时,学生分组的组人数要由少到多,逐渐扩大规模。可以先进行同桌两人组训练,再依次进行全班四人组、六人组、八人组、超大组以及随机分组训练。要确保单元组训练的各项指标在各个阶段均全部达标,若前一个阶段未能达标,则不可急于推进到下一个阶段。第三,要有分工,有合作。在单元组训练的初期,容易出现“边缘人”或小组讨论声音过大等现象,教师如果不及时予以调控、纠正,极易导致单元组合作效率低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可以让学生民主选取各自感兴趣的小组角色如组长、声控员、发言人、计时员等,再民主议定各个角色的职责,同时进行成员职责的模拟训练,这样的训练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筛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单元组讨论、交互,同时特别要提示计时员和声控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待单元组活动结束,教师再通过提问、写小卡等方式对单元组的合作效果进行检测,防止出现“假合作”现象。

三、“表达呈现”训练

表达呈现有很多种,本文仅就口头表达的训练进行简单阐述。学生表达呈现训练通常都是从口头表达训练开始,着重语速、音量、神态、站位甚至话筒的使用和传递等内容的训练。在进行课堂训练前,教师需要先选择和收集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文字或视频材料。学生在没有认知障碍的情境下进行训练,训练的效果会比较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著名演讲家的视频资料或者指导阅读的小故事,来训练学生观察和模仿发言人的能力。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更高层次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则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教会学生利用情境故事来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或专门训练学生学会画气泡图、树状图、鱼刺图、蜘蛛网等,学会以图文结构方式进行表达呈现。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诗歌、表演等形式进行表达呈现,使学生表达呈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四、“板卡使用”训练

空讲是教学的大敌,防止空讲的有效形式之一是使用板卡。训练学生有效使用板卡有许多讲究。在训练之前,教师应首先告知学生板卡的种类及各自的使用范围,如内容比较多的使用大卡(大板),内容不多不少使用中卡(中板),内容比较少的使用小卡(小板)等。训练开始,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规划卡面,考虑如何设计才能使板卡的版面空间更美观、如何书写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等。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书写的要求是字体规范、字号大小适中,以能让全班学生或者观摩的老师看得见、看得清为准。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训练的难度:大卡+粗笔+标准量的字+量。在最后环节,当学生在完成作品后,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合理利用教室资源和空间来张贴板卡或者摆放展板。通常EEPO有效教育的实验学校都在教室内配有挂钩、挂线、能粘贴的墙板、板卡、活动桌椅、粗笔以及移动支架等教学资源。

五、“团队”训练

团队的标准形态,包括原理结构型团队、目标导向型团队、项目结构型团队、学科结构型团队、生成结构型团队等五种。实验初期,我们主要训练原理结构型团队。原理结构型团队的五项指标是标识、目标、角色与规则、合作分工共同完成任务以及共享成果。孟教授说过:训练团队的方法一般有自由式方法、指定法、先混合再调整法以及魔鬼或极端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我们常采用自由式方法及指定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团队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指定一些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方式五项基础训练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五个项目的训练一定要按先后顺序。只有当约定、表达呈现、板卡使用及单元组训练全部过关,特别是单元组训练完全过关以后,才能进行团队的训练,否则团队训练的效果难以保证。二是牢记原理结构型团队训练共有五项指标,五项指标的训练缺一不可。在实际培训中,学生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虽然队员在标识、目标、角色与规则、合作分工共同完成任务等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团队成员中不是每一个成员都能做到成果共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训练时可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务必杜绝“假合作”。具体做法是,当团队发言人代表团队发言完毕,教师随机点名其他队员,让其复述团队的任务和学习成果,如能流畅复述就证明是能共同分享成果,反之,就是假合作。出现假合作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训练学生做到成果共享。三是确保团队人数合理。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团队里是没有差生的。一般来说,人数为3—5人或者5—7人的团队学习效果最佳。9人团队为下线。12人的团队学习效率将严重下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时,不必每一节课都用团队。简单的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去探究。

总之,学习方式五项基础是学习方式中的基础,对五项基础进行训练务必从细节抓起,做到从简单方式向标准方式逐渐过渡,而单元组训练是五项基础训练的关键,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其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