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科学教育教学需有臻美特性等
杂志文章正文
科学教育教学需有臻美特性等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赵伶俐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上撰文认为,中小学所有科学类课程中的科学知识背后几乎都有生动的臻美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过程;科学教育教学追求审美化,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审美素质。具体说来,科学教师除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系统的美学和美育知识,需要阅读和参考严肃的科学发现史书籍,将科学发现的过程转化为教学目标、知识、方法、测评等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与操作过程,让科学教学既抽象又形象、既严谨又生动,以培养学生不畏抽象思维、善用形象思维理解科学问题,进而追求完美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力和价值取向。

让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

发现者与重构者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张民选、夏惠贤,副教授孔令帅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人格和才能的塑造者、培养者,也是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才能的发现者、构建者、表述者和传播者。为此,教师要在综合运用已有教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已有教育知识的检验、修订与重组,去发现和建构新的教育知识;要在共同分享和交流彼此教育经验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教育知识(尤其是通过人际互动,发现教师本来已经拥有的,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说不清楚的教育知识);要在面对教育实践中新产生、新出现的疑难问题时,以独特的、富有创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此发现和建构全新的、基于个人实践经验的具有原创性的教育知识。

朗读教学应“去表演化”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于龙在《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要改变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腔”,改进朗读活动与朗读教学,就要“去表演化”。首先,应将一般朗读活动与表演性的朗读活动区分开来,提醒学生在日常朗读活动中只需出声或高声朗读即可,关注朗读时的准确度、流利性和语速;而在表演性朗读活动中,则要注意朗读与表演技巧,调动情绪因素和表现形式,塑造声音和角色,以感染听众,学校可以设计专门的表演性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声音表现的技巧。其次,应把握朗读活动兼有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横跨读写两个领域的特性,区分朗读活动的语用情境,在有听众的朗读活动中,需树立听众意识,从听众语言接收的角度考虑语音呈现方式(即朗读方式)。再次,应基于准确度、流利性和语速展开朗读教学评价,关注重心应在朗读技巧(如对语音、语调、停顿等的处理)上,而不是感情的表达、呈现上。最后,还需进一步细化朗读活动的水平层次和具体评价指标,为朗读教学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依据。

小学全科教育的实施策略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陶青、副教授卢俊勇在《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5—16期上撰文认为,小学全科教育是以学科作为儿童理解社会生活的媒介,通过课程整合,帮助儿童养成将来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实施全科教育需实现三大整合:一是改造学科,实现学科与生活整合。在学科设置上,不是外在地、强行地把学科独立划分,而是拿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做“主题”,以儿童的生活逻辑进行有条理地组织,使各学科混合学习而不紊乱。二是更新教法,实现学科与儿童整合。利用小组合作、项目研究、主题研究和经验分享等学习形式,实现课程整合,培养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学会创新。三是创新学校,实现儿童与生活整合。要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共同体,扩大、丰富并逐渐系统化儿童的校外经验,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将来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