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一盏“小橘灯”——记桂林市将军桥小学教师陈丛岚
杂志文章正文
一盏“小橘灯”——记桂林市将军桥小学教师陈丛岚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257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蒙秀溪

对孩子而言,应当让他只依赖于物,即按照自然之道进行教育。

——[法]卢梭《爱弥儿》

“24年的班主任工作,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言以蔽之:做甩手掌柜。”桂林市将军桥小学(以下简称将军桥小学)教师陈丛岚说。但是,“懒散”绝不是陈丛岚口中“甩手掌柜”的定义,其真正含义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之道”。24年来,她始终践行此道,就像她的学生贡梓宸所说:“在班级,我们是自由的、主动的,很多事都是我们自己做主。”

“教而不教,管而不管,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其实,孩子们有能力管好自己,班主任要做的是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陈丛岚说。

放一放,让学生自由成长

虽已时过7年,陈丛岚却依然清晰地记得,2008年学生准备参加象山区安全教育总结大会的一幕幕。当时,学生“撇下”她,自己分组,自己组织,自己设计安全教育宣传口号和标语牌。“孩子们或写或画、或剪或贴,分工明确,各展其才,虽然没有我的参与,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陈丛岚的言语中透着自豪和欣慰。

陈丛岚有一套“大树理论”:一个班级就是一棵树,学生是树的枝桠、叶子,每个学生都有自由生长的权利。尊重、个性、自由,是这套理论的基石。尊重,即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学生的朋友;个性,即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空间;自由,即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上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教育必须遏制‘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的方式,我们应该还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陈丛岚说。

小杰(化名)是一名“运动健将”,经常在体育比赛中拿第一,可文化科目学习并不出色,但这丝毫没有减弱陈丛岚对他的喜爱。为了鼓励小杰,她在小杰的奖状里夹了一张纸条,上写:孩子,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小“刘翔”,如果你在学习上也使出跑步的劲,一定能成为班级的“领头雁”!“虽然只是一张纸条,却让我至今难忘。陈老师就像朋友、亲人一样关心我们。”小杰说。

将军桥小学副校长曾艳萍这样评价:“陈老师的学生是敢跟她‘唱反调’的。”她告诉记者,有一回,陈丛岚所带班级的语文课代表向陈丛岚“告状”,说他叫一名女生交作业,但该女生不仅不交还骂他多管闲事。了解情况后,陈丛岚立即找到该女生,没想到该女生竟然跟她吵了起来。不过,陈丛岚没有生气,而是将话题引到《将相和》的教学中,告诉这名女生要宽容待人。曾副校长说:“我觉得只有真正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才会如此大度和宽容。”

陈丛岚倡导学生多元发展。她改变以往由班干负责出班级板报的方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板报评比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她设立了“读书之星”“读书奖学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她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她有几个学生是中国小记者协会驻桂林记者站的小记者,曾在象山区教育局网站上发表过多篇采访稿。

“每个人都有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尽量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陈丛岚说。

暖一暖,把爱种在学生心中

对学生晓晓(化名)来说,改变她的是陈丛岚那封充满温度的信。

上四年级时,晓晓做了一件事: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当时,其他同学都猜是她干的,且有人向陈丛岚告发她。陈丛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几经思量,陈丛岚采取了一个办法:一方面,拿出10块钱夹到被偷的学生的作业本里,消除学生们的疑虑;另一方面,积极跟晓晓的家长沟通,询问情况。然后,她给晓晓写了一封信,信里没有指责,也没有说教,而是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陈老师在信里讲了几个故事,有她小时候的,也有其他人的。这些故事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虽然几年过去了,但那些故事我仍旧记得很清楚。如果不是陈老师的那封信,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条路。我很庆幸,在人生的起点遇见了陈老师!”电话那头,晓晓几近哽咽地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陈丛岚以此激励自己:只要你站在讲台上,就要献出一颗爱心,爱你的事业,爱你的岗位,更要爱你的学生。2002年,她接手了一个老师们眼中的“头痛班”,班里学生打架、旷课、欠交作业的情况常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班级,她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展开“爱的攻势”:和学生一起吃早点,一起上体育课,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一起读书……渐渐地,该班学生在爱的感召下“逆袭”了,班风、学风有了极大改善,并成了老师们口中的“优质班”。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段时间,学生郭万鹏的成绩出现了下滑。陈丛岚通过家访了解到,这是因为那段时间小郭的父亲住院了,母亲忙于照顾,所以疏忽了对他的教育。陈丛岚毫不犹豫地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照顾他的生活,给他补习功课,直至他的父亲出院。当郭万鹏的母亲要把伙食费交给她时,她推辞掉了。“陈妈妈对我们每个人,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爱护有加。”一声“妈妈”,饱含着郭万鹏的感激和爱。虽然已经毕业几年了,但只要有时间,郭万鹏都会给陈丛岚打电话,节日的时候总会寄上一张亲手制作的卡片。而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寄卡片,他总是称陈丛岚为“陈妈妈”。

“爱是会感染的。你给学生八分爱,学生就会报以十分。久而久之,爱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长、延伸。”陈丛岚说。

联一联,让家长参与学生成长

“我感觉您正在点燃他心灵的那盏灯。”这是学生宁轩可的妈妈在给陈丛岚的回信中有感而发的一句话。每周一封《致家长的信》,已成为陈丛岚的“例行公事”,所不同的是,以前用信笺写,现在则是发电子邮件。“一封封书信,就像是无形的桥,沟通了班级和家庭,沟通了老师和家长、孩子的心。”宁轩可的妈妈感慨道。

陈丛岚说:“班级就像一个舞台,班级管理是一出舞台剧。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这出舞台剧才会精彩纷呈。”这是她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班级管理的境界。为了充分调动老师、家长、学生各个角色的积极性,演好这出“舞台剧”,她创办了班报——《心灵的舞台》,开辟了“教师心语”“家长心语”“展示台”“聆听窗外的声音”“班级动态”“群星榜”“批评角”等板块,内容有对近期表现出色或进步显著的学生的表扬,有老师、学生和家长对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的交流和讨论,也有对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的推荐,还有家长写的美文和学生作品展示……

方寸之地成了教师、家长、学生交心的大天地!学生李美慧的家长感慨说:“是《心灵的舞台》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心灵的舞台》拉近了我们和孩子的心。”许多家长由衷表示:“谢谢您,和善、美丽、执著的陈老师,是您给我们和孩子留下了一个个温暖的回忆。”

如今,QQ、微信、博客等通讯媒介越来越普及,陈丛岚也紧跟时代步伐,建立了班级QQ群。QQ群里没有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和隔阂,大家畅所欲言。大到政治时事,小到家庭琐事;专业的可以谈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生活的可以分享美文或是来一段“心灵鸡汤”。陈丛岚还常常通过微信与家长分享著名教育家的美文。

陈丛岚用热情、爱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获得了“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的荣誉。2014年冬天,陈丛岚的整个冬季被一句短短的话温暖了:“陈老师,你就像冰心笔下的小橘灯一样,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这是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谭璐寄给她的明信片上写着的一句话。抚摸着这张明信片,她笑着说:“我喜欢这个比喻。”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