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人幼儿课堂——桂林市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程小记
杂志文章正文
将家乡民俗文化融人幼儿课堂——桂林市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程小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8        返回列表

本刊记者 欧金昌 蒙秀溪 通讯员 张浣颖

“我的家乡有红提、西红柿,还有蕨菜、竹笋。”桂林市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大二班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别看这些孩子小小年纪,但家乡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他们知道的可不少。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园长高丹丹告诉记者:“自从我们幼儿园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课堂以来,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家乡民俗文化的知识,现在许多孩子都是这方面的小专家了。”

资源县机关幼儿园于2011年11月申报县级实验课题“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课题获准开题后,该园严格制订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孩子们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教师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相信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将会做得更好。”高丹丹园长对做好该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资源县机关幼儿园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经验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为此,该园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尽可能多地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机会,变以往单向的知识传授为幼儿亲自操作的探索学习,让孩子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经验。

2012年5月底,借助“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的契机,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围绕课题,举行了一次“庆六一、爱家乡”幼儿现场绘画比赛。在比赛现场,参赛的孩子们运用色彩、线条和图案勾画出了在家乡看到、想到的美好画面。目前,这些图画很多已经被悬挂在幼儿园的走廊和楼梯间,一幅幅主题鲜明、富有童趣、构思新颖的图画,让人不禁感慨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陪同记者参观的老师指着走廊上的一幅画说:“这幅画画的是舞龙,这是我们本地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小作者能画出来,说明他看过这项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采访中,该园的不少老师都提到了她们去年开展的一次实地观摩活动——到红提种植园进行实地观摩。2012年9月19日,在课题组组长张浣颖的带领下,小朋友们来到当地的一个红提种植园开展“红提成熟了”主题活动。在红提种植园里,小朋友们亲身体验了摘红提的过程,认识了各种不同品种的红提,品尝了各种味道的红提,还观看了红提的拆袋、装箱及运输的过程。红提园果农叔叔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对红提的品种、种植过程、生长规律等知识都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这样的活动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和肯定。张浣颖老师说:“这些体验和感受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教给孩子们的。有了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中无法掌握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感受家乡美的同时,又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围绕课题,资源县机关幼儿园还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如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活动、亲子民间游戏系列活动、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进行表演和展示等。这些活动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培养了幼儿的直接感知能力,为他们获得知识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其实,除了全园整体的活动外,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也会通过各种小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感知能力。”资源县机关幼儿园教小一班和小四班的肖老师告诉记者,“比如,我们会在课堂上开展手工制作小竞赛,让小朋友做一些小河灯、燕子花粑粑(资源的一种特色小吃)等,小朋友往往会很感兴趣,有趣的活动既能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编写园本教材

在资源县机关幼儿园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给记者展示了几本有关当地民俗风情的书籍,有《资源风光》《资源民俗风情》《资源的土特产》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们园自己编印的,是经过老师们实地调研、反复筛选后整理而成。“这可凝聚了我们老师的心血啊!”一名老师郑重地说。

为了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用到成品内容,资源县机关幼儿园特地组织课题组教师编写了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园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该园先后几次组织课题组教师到本县民俗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车田、两水、河口等乡镇开展实地采风活动。

资源县两水乡社水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村,该乡有独具苗族特色的风雨桥,有原生态的苗家木楼,民族风俗保存得较好。2012年6月21日,资源县机关幼儿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该村采风。据当时带队的张浣颖老师介绍,课题组老师们在社水村受到了苗乡群众的热情接待,老师们一边品尝苗家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收集民俗文化资源。各类木制的农用具、竹做的编织品、精美的民间工艺制品和苗乡民俗画令人眼花缭乱,让课题组的老师们充分感受到了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风活动结束后,老师们意犹未尽,不少老师表示,这次采风活动很有意义,让他们不仅领略了资源苗族人民的独特民俗,更重要的是收集到了第一手的民俗资料。

除了实地采风,资源县机关幼儿园还借助社会力量采集民俗资料。比如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将编写园本教材的想法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到民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发动家长帮忙收集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获得了一系列相关资料后,课题组的成员们并没有急于将这些内容一股脑地全部用上,而是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从教育价值出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筛选出幼儿比较熟悉、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既蕴涵教育功能,又具有可操作性。

经过反复讨论、筛选,编写组的老师们把资源的传统民俗文化分成四大块:民俗风情,如河灯歌节放河灯、端午节划龙船、苗族瑶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等;民间游戏,如打陀螺、跳牛筋、滚铁环、扔沙包、抬轿子等;家乡风光,如八角寨风光、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等;名优特产,如中锋红提、车田西红柿、蕨菜、竹笋等。

科学、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料,为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不少老师表示,在平时设置主题活动和备课、上课时,都会翻阅这些园本教程,觉得很实用。

赛课、磨课、研讨

2012年5月17日,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开展“我爱家乡美”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活动中,廖芙蓉老师执教的《油茶乐》一课以生动、新颖的活动形式和亲切和谐的教态,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获得此次赛课第一名。

赛后,不管是廖老师还是其余获奖的老师,都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而是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几天后,课题组马上召开研讨会议,对上次的赛课进行研讨,这是“一磨”。廖芙蓉老师反思了自己的课堂:“在让幼儿认识油茶的泡料、工具和了解打油茶的步骤时,我启发性的提问较少,多是选择性的提问,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整个活动幼儿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参加讨论的老师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廖老师随后改进了教案,重新执教了《油茶乐》一课。课后,课题组的老师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这是“二磨”。研讨会上,多数老师认为廖老师的课有进步,“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但也有老师指出“在认识泡料环节中,幼儿的操作有点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廖老师又做了改进,她认识到“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幼儿,合理安排幼儿的位置及老师的示范位置”,重新调整了教案,力求让课堂更完美。

在该园开展的课题研究中,这样的“磨课”很有代表性。为了切实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研水平,该园采用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模式,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使他们在赛课、磨课、研讨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

翻开资源县机关幼儿园的“课题研究管理大事记”,可以看到该园自课题开题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赛课和研讨活动:

2012年5月17日,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开展“我爱家乡美”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参赛的老师和课程有潘妍伶的《我爱清清资江水》、廖芙蓉《油茶乐》、唐文杰《美丽的资源风光》等。

2012年5月22日,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就上周开展的“我爱家乡美”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进行了课题研讨。

2012年11月6—8日,资源县机关幼儿园课题组7名教师对上学期第一次教研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形成“二研”课例,在全园进行展示和研讨。

……

说到对磨课的感受,张浣颖老师说:“虽然比赛很残酷,老师们也很辛苦,但是我们知道,比赛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旨在通过比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幼儿园中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这样的赛课、磨课、研讨,变“评课”为“分享”,变“个别化展示”为“集体性尝试”,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优、缺点认识到位,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资源县机关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扎实的举措,有效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程,并得到了该园幼儿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正如该园许多家长积极反馈的那样:“这样的课程设置十分有意义,通过这样系统的课程来训练孩子,能增强孩子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为以后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源县机关幼儿园无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值得借鉴和发扬。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