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广西教育》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学校实施养成教育侧记
杂志文章正文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学校实施养成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8        返回列表

本刊特约记者 李港兴 本刊记者 张竞文

走进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南晓中心校),可以看到三栋分别用“晓悟楼”“晓省楼”“晓升楼”命名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校长李盛成告诉记者:“这些名字里分别嵌着‘悟’‘省’‘升’三字,蕴含着‘领悟’‘反省’‘提升’的意思,体现了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思考和创新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价值诉求),而习惯养成教育便是我们学校在创新中追求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南晓中心校响应南宁市教育局提出的“文化立校、特色办校,质量强校”的号召,以“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逐步形成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特色办学模式。

“找准突破口”

“假如你们前几年来,一定会感到这里非常窘迫。”一进入南晓中心校,李盛成校长就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前几年,中心校的新教学楼还没有建起来,学生上课和住宿的地方都很紧张,学校脏乱差问题突出,学生不爱听课不听教导,学校教学质量跟不上,更不用谈教学成果了。”

“问题其实很清楚。”李盛成说,“问题主要源于农村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农村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南晓镇是南宁市良庆区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没有工业,经济较为落后,当地很多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们学校有留守儿童258名,占了全校学生总数的32%。这些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表现出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李盛成给记者出示了一份调查材料,接着说:“性格缺陷、缺乏亲情、行为偏差、价值观扭曲、存在安全隐患等,都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记者随后从该校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在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确实不少:

“孩子刚被送来的时候哭哭啼啼,喊着要回家。”

“吃饭的时候乱丢饭菜,不会穿衣服,洗衣桶和鞋子随处乱放,不叠被子。”

“每一天学校的排水沟都会被学生(随手丢下)的生活垃圾堵着,散发着臭味。”

“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习惯了学校寄宿的生活,但也出现了打架、欺负低年级学生、逃课等诸多新的不良习气。”

“以前高年级有一位鼎鼎大名的‘翻楼学生’,由于染上了网瘾,半夜里裹着棉被从二楼翻滚而下,跑到镇上的网吧上网。”

……

“这些其实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李盛成说,“而致力于改变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学校都在搞,城市的学校在搞,农村的学校也在搞,但是如何搞出自己的特色,我觉得必须找准突破口。”近些年,作为校长的李盛成也曾到过诸如北京市北门小学这些大城市的学校参加培训、学习过,但他经过分析思考后认为,“城里学校有城里学校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但我们更应结合本地的实际,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来。”

从2011年开始,南晓中心校确立了“把留守儿童管理和培养作为学校养成教育重点”的办学思路。李盛成校长说:“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也是我们与城市小学最大的区别。”

“要让养成教育站得住脚”

“现在轮到第三组进行英语阅读能力展演,大家鼓掌欢迎。”只见南晓中心校一年级某班第三组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模拟着英语课本里人物的手势和表情,生动传神地进行阅读展演,引得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这是该校陆小宁老师实施“攀登英语”教学的一个场景。

“攀登英语”是南晓中心校参与北师大三个教学实验项目之一。从2011年9月起,该校在一年级实施这项实验,从2012年起延伸至二年级,由李玉娉和陆小宁两位优秀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陆小宁老师说:“我们通过小组展演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学生养成爱说英语、敢说英语的习惯。”

除了“攀登英语”,该校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和“学经典,练书法”校本课程也颇具特色,它们主要以加强有效课堂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通过特色课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南晓中心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让养成教育顺利实施,南晓中心校制定了《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性习惯”三方面着手推进。李盛成强调说:“要让习惯养成教育站得住脚,就必须把习惯养成计划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将习惯养成的校级目标、年级目标和班级目标依据习惯养成的一级、二级指标细分到每学年或每学期,明确习惯养成的标准。”

设置有效的奖励机制也是该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六(2)班的黄月霄是学校的“小名人”,不仅因为她成绩好,还因为她每个学期都能拿到学校的“金晓奖”。“金晓奖”奖励的范围较广,包括成绩优秀、体育特长、好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申报。该校的韦琳老师告诉记者,“金晓奖”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达到“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目的。

“金晓奖”只是该校养成教育探索多种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为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该校还采用了“小学生习惯养成评价手册”“好习惯储蓄卡”“优点卡”“好习惯星级学生”等多种考评激励机制。经过两年多的创新和摸索,该校还初步建立了习惯养成的梯次目标,明确了各种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形成了习惯养成的评价机制。

此外,南晓中心校还以南宁市开展的“洒扫应对”活动为契机,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家务劳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以及学工、学农、学商等行业体验活动,并结合“洒扫应对”,开展特色班展示、经典诵读展演、文艺荟萃表演、“情景模拟与自主参与”等多项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实施养成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有些家长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不去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去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该校政教处主任无奈地告诉记者。然而这些困扰并没有让老师气馁,为了让家长明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该校多次在学期期中测试后召开家长会,用成绩来证明养成教育的成效。一位学生家长参加了家长会后说:“现在我知道了孩子在进步,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很好。”

“老师要当好‘爹妈’”

“养成教育不仅需要老师能上好课,还得当好学生的‘爹妈’。”李盛成强调,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付出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照顾寄宿的学生,南晓中心校的老师们既当老师又当爹妈。该校要求班主任晚上必须全部留在学校,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同时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五(3)班的农小宁今年刚从村校转来中心校,父母在附近一个镇上打工,刚来住校的时候,他尚未习惯学校的寄宿生活,晚上睡觉时常常想起爸妈,夜里睡觉经常会惊叫:“我想爸爸,我想爸爸……”开学后的一天下午,农小宁只身离校出走,说要去找爸妈。他的班主任陆烨老师得到消息后,立即骑着摩托车去寻找,终于在大塘镇附近找到了他。后来陆烨老师特别关爱农小宁同学,经常以爸爸的口吻安慰他、关心他,给他辅导功课、讲童话故事。在陆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农小宁同学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很快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

六(3)班钟品姗同学每次谈起学校的总务处副主任石国宪老师都会热泪盈眶。钟品姗是个留守儿童,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长年在东莞打工,生活靠奶奶照顾,经济十分困难。石国宪老师了解到情况后,除了在思想上开导她,还经常从经济上接济她,并让班上的同学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她,使她在学习、生活上都有了依靠。钟品姗感动地说:“在学校里,我有个好爸爸。”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南晓中心校,留守儿童中的每一名“问题学生”都有相应的“代理妈妈(爸爸)”,在这些代理爸爸妈妈手里,都有一本《学生成长日记》,里面记录着学生的点滴成长。在陆小宁老师的学生日记里,记录了五(4)班黎静同学的心里话:“我喜欢看书、跑步、打羽毛球,最喜欢的书是《小道理大智慧》和《弟子规》。我有很多优点哦,我热情开朗又乐于助人。”老师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历程,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4)班的余广将是个热情开朗的孩子,他每个学期都能拿到“金晓奖”,还获得过学校经典诵读二等奖、城区民族运动会100米优秀奖,经常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身为班长,他比别的孩子多了一分成熟。他说:“我从小和外公住在一起,妈妈在很远的地方打工。我们班共有46个学生,有44个是留守儿童,班主任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们互相帮助,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在这里从来不会感到孤单!”

养成教育使这所乡镇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南晓中心校变得干净漂亮了,学生讲礼貌、讲卫生,兴趣爱好广泛,超过一半的班级有自己的习惯养成特色项目。记者随机走进几间学生宿舍,都会被里面热情礼貌的问候声包围。在他们的宿舍里,床上的被子叠成一个个豆腐块,床下的鞋子和洗衣桶等用具被统一放在地板上的一条黄线内,显得整齐美观。韦琳老师告诉记者,学生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这些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养成教育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很多学生家长都说:“孩子在这里,我们放心!”

(责编 欧金昌)